又次韻二守同訪新居
此生真欲老墻陰,卻掃都忘歲月深。
拔薤已觀賢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
風流賀監常吳語,憔悴鐘儀獨楚音。
治狀兩邦俱第一,潁川歸去肯重臨。
此生真欲老墻陰,卻掃都忘歲月深。
拔薤已觀賢守政,折蔬聊慰故人心。
風流賀監常吳語,憔悴鐘儀獨楚音。
治狀兩邦俱第一,潁川歸去肯重臨。
我這一生真想在這墻根下終老,閉門謝客都忘了歲月已深沉。看到賢明太守如拔薤般治理政事,采摘些蔬菜姑且慰藉老友之心。風流的賀知章常說吳地鄉語,憔悴的鐘儀獨奏楚國之音。兩位太守治理政績兩郡都是第一,不知回潁川后還肯再來光臨。
卻掃:指閉門謝客。
拔薤:東漢龐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抱孫兒伏于戶下,參思其意,是希望他能鏟除豪強。后以“拔薤”喻鏟除豪強。
賀監:指賀知章,他是會稽永興人,善談笑,自號四明狂客,有吳地口音。
鐘儀:春秋時楚國樂官,被囚于晉,仍奏楚聲,以示不忘故國。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從詩中可知兩位太守一同拜訪詩人新居,詩人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環境可能相對穩定,詩人處于一種半歸隱狀態,與兩位太守有一定交情。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歸隱之情和對兩位賢明太守的贊賞與情誼。其特點是用典巧妙,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蘇軾詩歌豐富的內涵和多樣的風格。
小齋飄雨注風帷,門外青山困品題。足躡盡知齊是假,膽嘗爭柰越猶棲。任教別后書盈篋,嬴得年來氣暖臍。聊與老農歌帝力,一缸村酒薦豚蹄。
山行看欲晚,投宿到田家。茅屋侵云氣,繩床染雪花。盤中供簌筍,門外即桑麻。問客何方至,轔轔駟馬車。村煙藏復嶂,繞屋是新畬。寥落才三戶,敦龐自一家。罍空從婦乞,客至向鄰誇。爆竹歡兒女,猶能競歲華。
隴坂遙遙九折長,驅車欲渡心蒼茫,忽聞有水喧道傍。人言此水聲聲別,盡是征夫眼中血,萬古千秋共嗚咽。嗚咽聲,流未已,轆轤聲,行不止。夜半吹寒笳,邊風四面起。悲莫悲,隴頭水。
拋金似泥涂,不如富購書。有書堆數仞,不如讀盈寸。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積金不積書,守財一何鄙!書多弗能讀,賈肆浪奢侈。能讀弗能行,蠹枯成敝紙。
愚者日進,智士日退。象蹋恒河徹底過,大千世界百雜碎。愚人尋文弄章句,更覓中間及內外。
鶴訝今年雪重,馬愁明日泥深。一步難于一步,不知天地何心?手版紛投似雨,肩輿飛走如風。到此拖泥帶水,不曾饒過王公。積水滿坑滿谷,飛淩如屋如山。病險還經地險,今朝僥幸生還。
少小聞人說復讎,至今禾黍遍宗周。自憐謝病離軍去,始聽王師下海州。
小華峰頂一振衣,空山煙雨漫霏霏。須臾日出海天靜,點綴羅浮看更奇。古今賢哲起高風,五百人間未易逢。寄語希夷莫耽睡,華山今又屬泉翁。
稚陽回淑景,曠原汎初旭。曾無車馬喧,遲此求羊躅。忽有素心人,眷然慰幽獨。及辰相游遨,結托同春服。沖襟期邃古,寧與塵氛逐。疑義邀共析,發篇時來續。廣步并林塘,聽禽出幽谷。至樂超名跡,世訾焉所局。得君何翛然,乘風共沂浴。歲月自駒隙,皓發忽以齊。吾衰踰耳順,君今五十期。欲揮魯陽戈,白日不肯移。孔公美全歸,川上嘆在斯。念子服官年,已謝趨時資。眷言同丘壑,世路焉足縻。榮辱本忽區,道真無等夷。知命固翳如,勉矣貴知非。永愿均切琢,淇澳乃為歸。
元氣淋漓徹九垓,那消掩耳一聲雷。雨雖不解知時節,云豈無心出岫來。所恨龍潛猶未起,大都天意卒難回。等閑莫話為霖事,且對檐花盡此杯。
秋月凄清秋露下,燈花落盡銀河瀉。舉頭悵望女牛星,翻羨嫦娥長不嫁。
山碧叢叢四打圍,煩將舊恨訪黃鸝。纈林霜后黃鸝少,須是愁紅萬點時。
失節心深愧,蛾眉鎖日顰。本來傾國貌,寂寞也生春。
三年別況兩心知,南北分馳有夢隨。萬里秋風聞雁信,孤燈夜雨坐狐疑。蒙陽逆旅頻增恨,楚水帆檣又系思。畢竟足音來不遠,相逢把酒定何時。
梁州風月今何在,每憶朋儔淚濺裾。戎幕已如它世事,素屏猶對故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