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侯新齋植松竹聊為雜言
嘗聞君子居,一日顧必葺。李侯作新齋,制度皆自給。
軒楹如肺腑,豁達可出入。取竹渭水湄,移松隴山隰。
歲寒遠相依,勁節久孤立。栽培豈無法,根著至今濕。
清風在目前,獨我得多挹。歸壤共無涯,往日不可及。
惟憂屬后人,長伴邊聲急。
嘗聞君子居,一日顧必葺。李侯作新齋,制度皆自給。
軒楹如肺腑,豁達可出入。取竹渭水湄,移松隴山隰。
歲寒遠相依,勁節久孤立。栽培豈無法,根著至今濕。
清風在目前,獨我得多挹。歸壤共無涯,往日不可及。
惟憂屬后人,長伴邊聲急。
曾聽說君子居住的地方,一天也要加以修繕。李侯建造新齋,一切規制都自己操辦。軒廊如同人的肺腑,開闊得可以自由出入。從渭水岸邊取來竹子,從隴山低濕處移來松樹。它們在寒冬相互依靠,勁節獨自挺立很久。栽培難道沒有方法嗎,根部至今還濕潤著。清風就在眼前,只有我能盡情汲取。回歸土壤的日子無盡頭,過去的時光已不可追。只擔心留給后人時,它們長久伴著邊境的急切聲音。
顧:看,引申為關注。葺:修繕。
制度:規制、規模。自給:自己操辦。
軒楹:指軒廊。肺腑:這里形容軒廊與主人心意相通。
湄:岸邊。隰:低濕的地方。
挹:汲取。
歸壤:指回歸自然、死亡。
邊聲:邊境上的各種聲音,如馬嘶、風號等。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提到‘邊聲急’推測,當時可能邊境局勢較為緊張。詩人看到李侯建造新齋并種植松竹,有感而發創作此詩,既表達對李侯行為的贊賞,也流露出對國家局勢的擔憂。
這首詩主旨是借李侯新齋植松竹之事,表達對君子品格的贊美和對時光、邊境局勢的思考。其特點是將寫景、抒情與對現實的關注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生活和社會的觀察與感悟。
公作千金,撫民惠深。
陂水沈沈,樂乎人心。
我田不荒,我苗如林。
憂公之去,誰其嗣音?
妙通轉我神,弘普無量功。道成天地初,輪化發九重。
滅度歷生死,緣對各有宗。孰悟去來苦,形魂無始終。
積善隆福基,身拔五難鋒。脫離三亞道,蕭蕭入閑堂。
念度無邊境,思定感神通。法輪三度回,輔我高仙功。
回我大椿步,飄升太極宮。
獵野班春,蘇萌潤坼。
騰茂英英,揚光赫赫。
福介群黎,歡飛廣陌。
敢繼周詩,式歌召伯。
丙子過,種田出江河。
作植民憂苦,種苗被害多。
災鼠成群隊,十兒同一窠。
虔詣神祇佑,保護上期禾。
進來便是宮人,狀內猶言女子。
應見容止可觀,遂令始制文字。
更遣阿母教招,恨不太真相似。
且圖親近官家,直向內廷求事。
重歷純元地,陽潛造六寒。
三旬攻薦至,六九始成丹。
金牓書名字,仙宮立醮壇。
厭離人世患,羽化去乘鸞。
(鹽膽未左味,煮帝男帝女,三日三夜,左味調黃作匱,養一七日也。○元陽子《還丹歌訣》卷上。)
(按:元陽子《還丹歌訣》,《郡齋讀書志》〖《文獻通考·經籍考》引〗引《李氏書目》有此書,知為宋仁宗前著作。然其中《古神仙身事歌》中提及洞賓、圖南,則又已入宋。五代后蜀時人著《大還丹照鑒》引韓蘊中此歌序為口訣,因知其應為唐時人,生活年代待考。)
妙品演布化,迢迢霄玄音。
等受無礙智,三梁度黃津。
神霄功曹使,疲勞小停神。
三會因勞賞,當報不負言。
須啟更當白,便曹未恚懸。
下座服居位,禮拜三寶尊。
悠悠一徑入本來端,艱險千重渡轉難。
澗下厭聽流咽水,巖間愁望古松寒。
風沙終日情迷惑,霜雨侵宵夢不安。
憔悴途中無鏡照,卻回蓬鬢似君看。
一片如屏紫翠間,
風吹日炙蘚花斑。
莫言個里無文字,
為待高人著眼看。
(見《淳熙三山志》卷三四、《閩都記》卷二十二。)
愁多四月日如年,金錯囊無買醉錢。
滿地落花愁不寐,非關明月夜遲眠。(又和。)
安龍頭,枕龍耳。
不三年,萬乘至。
小兒剃元首。
朱明從律,白藏御時,草腓寒露,木落涼飔。
有斐君子,感物陳詩。義深潘興,詞均宋悲。
方追逸跡,乃論心期。粵惟不敏,濫吹連司。
庶陪高躅,共采靈芝。
小隱園中百本花,各隨紅紫發新芽。
東君見借陽和力,盡在公候富貴家。
(見《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卷七。)
罷火開丹竃,成金去藥泥。
瑞光連明月,真氣雜虹蜺。
形勝參金鼎,精華向馬蹄。
由須九轉畢,看取一刀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