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 其二
春來六十日,
笑口幾回開。
會作堂堂去,
何妨得得來。
倦游行老矣,
舊隠賦歸哉。
東望峨眉小,
盧山翠作堆。
春來六十日,
笑口幾回開。
會作堂堂去,
何妨得得來。
倦游行老矣,
舊隠賦歸哉。
東望峨眉小,
盧山翠作堆。
春天已經來了六十天,我有幾次真正綻開笑容?既然注定要堂堂正正地離去,又何必在意來得匆匆?旅途疲憊,我已漸入老境,該像陶淵明那樣寫《歸去來兮辭》回歸舊隱了。向東眺望,峨眉山顯得矮小,廬山則堆聚著青翠。
堂堂:正大光明的樣子。
得得:唐時口語,猶言“特特”,特意、特地之意。
舊隠:舊日隱居之地。
賦歸哉: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典故,指歸隱。
盧山:即廬山。
翠作堆:形容山色青翠堆疊。
此詩為蘇軾晚年所作,具體背景或為其貶謫后北歸途中,出城送客未遇,步行至溪邊時觸景生情而作。此時詩人歷經宦海浮沉,漸生歸隱之念,詩中“倦游”“賦歸”正反映其心境。
全詩通過春日送客未及的小事,引出對人生際遇的感慨,既寫歲月流逝之嘆,又抒歸隱之愿,語言平淡而情感真摯,體現蘇軾晚年詩中常見的超脫與釋然。
路引水亭出,舟行沙岸回。使君攜客至,歌伎逐人來。檻底鵁鶄舞,窗中菡萏開。風光莫相負,長日且銜杯。
覺后難重睡,醉馀還獨醒。東窗不肯白,挑盡一燈青。村里無銅漏,金雞管殺更。百聲猶未曉,卻等第三聲。
巋然千古臥龍山,節物年來□舊觀。猶有樓臺出天半,正令星斗逼人寒。春風偶種花千樹,夏日仍栽竹萬竿。自愧牧民無實□,漫留佳致后來看。
蓮窟仙人太瘦生,光芒萬丈出歌行。荷籃同過蕭樓下,肯采秋花四五莖。
小屏光潔雪難如,寫出嬉然同隊魚。索句擁書皆薄相,笑啼嗔喜莫憐渠。
寂寞花溪路,遺場客獨來。馳驅頻灑淚,悵望忽登臺。日落千峰暮,天空萬壑哀。平生憶古意,為爾重遲回。
長洲三十里,煙火接戎爐。悵望蜂蠆穴,何年盡掃除。
五十年來親復疏,于今特地忽逢渠。還家莫訝途中事,驚喜停時識舊廬。
洪荒日已遠,文籍日以繁。華偽滅真實,汗漫迷本源。左氏已浮誇,戰國皆詐言。班馬揚其波,蔚宗助其瀾。繼者如猬毛,美惡愛憎間。諒非董狐筆,盡信誠為難。誰哉法宣圣,大典垂不刊。
齋居每憶清溪觀,亂石巉巖漱碧流。雙井泉通三島脈,萬松聲度九天秋。點易道人驂白鶴,吹簫仙子駕青虬。披云我欲尋真訣,愿借當年蓮葉舟。
萬碧藏身,藏不住,清香縷縷。風乍送,匆匆過客,一時低首。血染月華識風采,英姿舞亂嫦娥袖。立亭亭,出處遍污泥,誰堪友?曉風拂,千絲柳。曉露化,千盅酒。記夜來作客,滿湖星斗。競說人間多趣事,周郎情重單思久。胡不來,攜笛放形骸,天音奏!
竹枝歌罷早潮平,把酒離筵感別情。年少常懷郗詵第,才華獨羨馬卿名。鐔津柳色迎歸棹,螺渚鶯聲送客程。良會未窮分散去,好題飛札到巖扃。
游禽暮知反,行人獨未歸。坐銷芳草氣,空度明月輝。嚬容入朝鏡,思淚點春衣。巫山彩云沒,淇上綠條稀。待君竟不至,秋雁雙雙飛。霜氣下孟津,秋風度函谷。念君凄已寒,當軒卷羅縠。纖手廢裁縫,曲鬢罷膏沐。千里不相聞,寸心郁紛蘊。況復飛螢夜,木葉亂紛紛。
折簡憑過散寂寥,漢宮華月綺春宵。青云坐向論心失,白雪歌容攘臂驕。五子中原天未厭,千秋吾道日相要。城鐘漸送棲烏起,冠蓋長安總自饒。
竹庵端為故人留,尚許衰翁預勝流。寄語叢林好清客,未宜輕輥雪峰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