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廬山懷陶淵明
羌廬初在望,復憶柴桑翁。
醉來臥磐石,悶默天地通。
不入惠遠社,自彈無弦桐。
悠悠出谷云,漠漠棲林風。
傍巖片月白,落磴寒泉洪。
此意非眺聽,遙知與君同。
羌廬初在望,復憶柴桑翁。
醉來臥磐石,悶默天地通。
不入惠遠社,自彈無弦桐。
悠悠出谷云,漠漠棲林風。
傍巖片月白,落磴寒泉洪。
此意非眺聽,遙知與君同。
剛剛望見廬山,又想起了柴桑的陶淵明。他醉后臥于磐石之上,默默無言似與天地相通。他不加入慧遠的蓮社,獨自彈奏無弦之琴。悠悠的云從山谷飄出,山林中彌漫著輕柔的風。山巖旁一片月色潔白,臺階下寒泉聲洪大。我這番感受并非僅靠眺望聽聞,料想與您的心境相同。
羌廬:廬山。羌,發語詞。
柴桑翁:指陶淵明,他是柴桑人。
惠遠社: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建立白蓮社,邀集僧俗多人參加。
無弦桐:陶淵明有一張沒有弦的琴,常撫弄以寄意。
磴:石階。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詩人望見廬山,可能是在游歷途中。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定的動蕩或世俗紛擾,詩人看到廬山,想起了隱居于此的陶淵明,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陶淵明的緬懷與向往其生活。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古代隱士精神的推崇,豐富了以廬山為題材的詩歌內涵。
燕趙古稱悲歌地,群豪磊落多奇氣。感德終酬國士恩,結交詎負平生志。吾子含靈最鮮儔,布衣矯跡輕王侯。飲酒數石不得醉,雄談萬斛如傾流。圍棋決勝誇獨步,幽思恍與神明遇。謝玄猶然遜叔安,季心未可先兄布。朅來庾嶺恣遨游,草木蕭颼覽素秋。逢人便欲輸情盡,作客豈直為身謀。予雖蠹魚差任俠,握手相親盟可歃。淺材竟許軼班揚,壯節競推齊荊聶。雄劍悲鳴久已藏,因君拂拭露光芒。相攜擬向樓蘭去,共掃邊塵靜陸梁。
大婦怨空閨,中婦夜偷啼。小婦獨含笑,正柱作烏棲。河低帳未掩,夜夜畫眉齊。
干無筇九節,葉類柳三眠。介若此君操,不因霜雪蔫。
千金買駿骨,寧與駑駘同。乃知陶潛翁,避俗甘固窮。縱酒愛五柳,折腰若為容。葛巾漉春釀,庭柯響青璁。怡然日為樂,自視村野農。而我頗疏散,失身塵網中。翹首企高步,遙遙安可從。
大地回春綠意新,木棉一夜火如云。十年再會堂前燕,盡日呢喃認故人。
晏起無長日,貪服有隔旬。閒真吾喪我,出不爾如人。握管思仍廢,開眸事總新。游蛛與戶網,落燕任梁塵。酬酢聊存性,詩書自穩身。何須問江漢,天際幾垂綸。
孤嶼藏煙迷宿鷺,扁舟和雨駐沙鷗。
英才端合在星躔,不謂淹回閱歲年。卻向山中親白石,更來澗下濯清泉。高情雖似秋云淡,麗句還如蜀錦鮮。怪得了無塵俗氣,家風元是謫來仙。
吳城十萬戶,隙地可桃花。接葉團清露,疏窗影絳霞。讀書忘歲月,學圃是生涯。錯認迷津處,升堂小徑斜。
慣閱炎涼盛氣平,自甘枯坐懶游行。未諳世味文紗薄,欲說人情匣劍鳴。下士爭留千載臭,腐儒只抵一毛輕。至公惟有當頭月,不向人為兩樣明。
長官清苦舊傳聞,檢放禾苗近四分。畢竟不緣胥吏手,旱頭科斂枉紛紜。
君家百甕酒,留連胡不飲。花月我自來,醉即花間寢。
金粟花攢壁樹開,月明露濕玉階苔。尚馀數疊香痕在,曾向坤寧殿里來。
損己何曾遂利人,蹉跎七十可憐春。足知塵世無成事,應惜云林暫住身。萬古江河猶往復,當時觀聽自疏親。迢迢空劫誰為主,莫逐生緣濫夙因。
孝子別成均,南歸楚水濱。檐頭緗帙舊,庭下綵衣新。去路江梅馥,來時禁柳青。都門頻送客,我亦倍思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