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多子塔前頌
于道無所證,方通萬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護。
月來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臺橋,幾人能得度。
于道無所證,方通萬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護。
月來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臺橋,幾人能得度。
對于道若無所證悟,才能真正通達萬法之路。有時明白有時懵懂地前行,既不謹慎也不刻意守護。明月照來松樹增添寒意,云朵飄去青山顯露出來。從古至今的天臺橋,有幾人能夠順利通過呢。
證:證悟。
萬法:佛教語,指一切事物和現象。
天臺橋:在天臺山,天臺山是佛教圣地,天臺橋在此有特殊宗教寓意。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作者在佛教修行感悟中創作。當時佛教思想盛行,作者可能在寺廟等宗教場所修行,對修行的艱難和證道的不易有深刻體會,從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探討修行證道的問題。其突出特點是將自然景象與宗教哲理巧妙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范圍不廣,但對于研究佛教文學和修行感悟類詩歌有一定價值。
幕府風流舊泛蓮,
裔孫家世掩青錢。
別開眼界霞爭爛,
分得秋光菊未鮮。
燈陣有心欺醉帽,
珠盤何日瀉歸船。
錦囊示我鏘金句,
空愧巴吟綴后篇。
尋云路公榭,招鶴路家池。記取還山客,風流此一時。
衣拂京洛緇,窗含齊魯黛。因君思故山,驅車火云外。
記華燈飐影,驚刬地、暗塵收。想乍冷笙歌,閑拋彩勝,倦倚箜篌。羅幬。夢魂牢鎖,再難尋、拜月小紅樓。只是凄涼獨醉,從教冷落歡游。凝眸。空盼舊鴛儔,忍更負溫柔。怕梅粉飄殘,蘭痕吹醒,一倍春愁。知否滿襟風月,被燕猜、鶯妒等閑休。辜負掃眉才子,遠山別樣風流。未消人日酒,早一棹,喚青油。漸嫻娜東風,輕圓燈影,吳市春稠。清游娜如山下,聽蕭蕭、香雪落行舟。宛轉藤灣曲港,微茫椒壁紅樓。凝眸。指點近羅浮,冷處更夷猶。見淡淡斜陽,飛飛翠羽,渺渺明流。回頭玉妃千萬,只無言、暗與結詩愁。休便頻吹橫笛,等閑驚起群鷗。華燈猶未試,揮手去,指修門。算分攜幾載,追歡幾日,又逐征塵。銷魂長途歇馬,恰盈盈、柳眼漸窺春。應悔輕隨計吏,翻教辜負芳尊。紛紜。身世那堪論,容易悵離群。笑棲遲淪落,身將隱矣,種橘深村。輸君暫持手版,趁明時、彈指便青云。南浦漫傷行色,北山休誦移文。問荷香桂子,都零落,斷橋東。看淺淡煙波,斜陽冉冉,楓桕初濃。迷濛冶游漸杳,正酒旗、歌扇寂寥中。只有樓臺金碧,遮他南北高峰。芳蹤。想像驟花驄,多少玉瓏璁。奈露點霜痕,幾番洗盡,膩粉游紅。芙蓉剩千萬朵,倚新妝、低飐鯉魚風。絕似謝娘眉嫵,鏡邊初試輕容。
獵獵風初勁
沉沉雨未闌
因憐兒被薄
轉憶客衣單
棲燕將雛苦
征鴻失侶寒
居家與行路
同是一艱難
茲行覽得失,
撫己動兢愧。
暮景尚可鞭,
毋使寸陰棄。
榾柮無煙雪夜長,
地爐煨酒煖如湯。
莫嗔老婦無盤饤,
笑指灰中芋栗香。
石友平生最耐寒,盟心與結古人歡。
棱棱圭角鋒能斂,烈烈冰霜氣自完。
幾席常陪名下士,蠹裝恥逐熱中官。
青膻枯坐應憐我,詩債文逋逼歲闌。
三輔游成鬢已銀,蹇驢猶自踏紅塵。明年試斬淇園竹,西入咸關把釣綸。
司馬盟壇眾所宗,為愁年少不相容。穆生學得王家醞,三尺糟丘擬葬儂。
路入天臺第幾重,桃花流水暖溶溶。洞中如見佳人面,好吐平生錦繡胸。
一點妖紅早著花,春風處處看云霞。就中欲問千年實,笑指瑤池阿母家。
僧飯撞鐘向午開,院門容我蹈蒼苔。
兩行楊柳牽裙住,十里荷花媚眼來。
樓額涂金名相業,湖波縐碧美人才。
石頭城外秋如畫,說甚干戈幾劫灰。
鴻靈春北歸,歸飛不失群。
天生此羽翼,太息世強分。
我家深山中,聊用謝世紛。
吾弟各異才,出作同習勤。
荷鋤影相隨,伐木聲相聞。
向晦入晏息,一燈夜論文。
微言繹圣牒,奧語搜皇墳。
瑯瑯金石聲,遙出山中云。
因之雖亂離,其樂仍欣欣。
有兄獨遠出,蹤跡隔虜氛。
東風萬里來,同念倉海君。
白石青溪波作鏡,翩翩自照驚鴻影。本來此事不干卿,偏擾波瀾生古井。
使君五馬從天來,八閩張羅綱賢才。何圖滿載珊瑚后,還有西施綱載回。
西施一舸輕波軟,原是官船當娃館。玉女青矑隔版窺,徑就郎懷歌婉轉。
婉轉偎郎倚郎坐,不道魯男真不可。此時忍后未能禁,此夕消魂便真個。
門前烏桕天將曙,搴帷重對雙星訴。君看銀潢一道斜,小星竟向鵲橋渡。
鵲橋一渡太匆匆,割臂盟寒忍負儂。不愿郵亭才一夕,寧將歌曲換三公。
紛紛禮法言如雨,風語華言相詿誤。欲乞春陰巧護花,緣章寧向東皇訴。
略言臣到庚宗宿,大堤花艷驚人目。為求簉室夢泉丘,敢挈阿嬌貯金屋。
彈章自劾滿朝驚,竟以風流微罪行。如何鐵石心腸者,偏對梨渦忽有情?
雅娘傳語鴆媒妒,儂家世世橫塘住。相當應嫁弄潮兒,不然便逐浮梁賈。
張羅得為雖有緣,將珠抵鵲寧非誤?禍水真成薄命人,微瑕究惜《閑情賦》。
剛說高飛變鳳凰,無端打散驚鴛鴦。金釵敲斷都由我,團扇遮羞怕見郎。
永豐坊柳絲絲緣,拋卻一官剩雙宿。莫將破甑屢回頭,且唱同舟定情曲。
清時誰信有遺才,卜筑幽居處處臺。
變態風云難點綴,忘機鷗鳥任徘徊。
詩從象嶺千峰出,花向豐湖十里開。
堪笑西湖老居士,談玄講易也時來。
新擢咸淳兩臺端
可繼慶歷四諫官
安知千載無南董
異日求君諫草看
賜第松臺麓,元臣主眷優。
天章懸廢閣,相印沒荒丘。
議奪千官氣,身無十世謀。
立談工巷遇,何似富民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