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奉和司徒侍中仲春釋奠
先圣祠逾重,尊儒世適丁。
上公儀最熟,太學祭頻經。
曉月衣冠凈,春風俎豆馨。
魏人休請頌,在泮已言形。
先圣祠逾重,尊儒世適丁。
上公儀最熟,太學祭頻經。
曉月衣冠凈,春風俎豆馨。
魏人休請頌,在泮已言形。
先圣的祠廟愈發受到敬重,尊崇儒道的時代恰好降臨。上公對祭祀禮儀最為熟悉,多次經歷在太學的祭祀活動。拂曉的月光下祭祀者衣冠潔凈,春風中祭祀的器具散發著香氣。魏人就別再請求撰寫頌文了,在學宮中這一切已盡顯其形。
釋奠:古代在學校設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師的一種典禮。
先圣:指孔子。
適丁:恰好遇上。
上公:指職位極高的官員,這里可能指司徒侍中。
太學: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
俎豆:祭祀時盛祭品的器具。
在泮:泮宮,古代的學宮。
此詩應創作于當時社會尊崇儒道的時期,在仲春舉行釋奠儀式時,作者依韻和詩,可能是為了回應司徒侍中,共同表達對先圣和儒道的尊崇。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尊儒的時代和莊重的釋奠儀式。其特點是描繪祭祀場景生動,體現出對儒道的重視。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文化風尚。
翠屏瀑水知何在,鳥道猿啼過幾重。
落日獨搖金策去,
憶想東林禪誦處,寂寥惟聽舊時鐘。
長安路絕鳥飛通,萬里孤云西復東。
舊業已應成茂草,此去行持一竿竹,等閑將狎釣漁翁。
心惆悵,望龍山。
云之際,鳥獨還。
懸崖絕壁幾千丈,嵐煙瀑水如向人,終日迢迢空在眼。
中有一人披霓裳,朝入青霄禮玉堂,夜掃白云眠石床。
桃花洞里居人滿,
爐峰絕頂楚云銜,
楚客東歸棲此巖。
彭蠡湖邊香橘柚,
常愛此中多勝事,
新詩他日佇開緘。
登古城兮思古人,感賢達兮同埃塵。
望平原兮寄遠目,伍員殺身誰不冤,竟看墓樹如所言。
越王嘗膽安可敵,黍離離兮城坡坨,牛羊踐兮牧豎歌。
野無人兮秋草綠,荒阡斷兮誰重過,孤舟逝兮愁若何。
天寒日暮江楓落
青春衣繡共稱宜,
白首垂絲恨不遺。
江上幾回今夜月,
歲歲任他芳草綠,
長沙未有定歸期。
長沙耆舊拜旌麾,
喜見江潭積雪時。
柳絮三冬先北地,
閭里何人不相慶,
萬家同唱郢中詞。
淚盡江樓北望歸,田園已陷百重圍。
平蕪萬里無人去,白鷗漁父徒相待,未掃欃槍懶息機。
青陽振蟄初頒歷,白首銜冤欲問天。
絳老更能經幾歲,若道平分四時氣,南枝為底發春偏。
卻見同官喜復悲,此生何幸有歸期。
空庭客至逢搖落,南方風土勞君問,賈誼長沙豈不知。
蘭橈縵轉傍汀沙,應接云峰到若耶。
舊浦滿來移渡口,
君見漁船時借問,前洲幾路入煙花。
柴門草舍絕風塵,空谷耕田學子真。
泉咽恐勞經隴底,
唯有胡麻當雞黍,白云來往未嫌貧。
縉云詎比長沙遠,出牧猶承明主恩。
城對寒山開畫戟,蕭索庭槐空閉合,
舊人誰到翟公門。
詔書征拜脫荷裳,身去東山閉草堂。
閶闔九天通奏籍,
今日卻回垂釣處,海鷗相見已高翔。
長江極目帶楓林,匹馬孤云不可尋。
遷播共知臣道枉,北闕九重誰許屈,獨看湘水淚沾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