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孫正之
無才處處是窮涂,兩地誰傳萬里書。
節物崢嶸催歲暮,溪山蕭灑入吾廬。
南歸猶喜尋同志,北去還聞困索居。
佳句不須論舊約,相隨陽羨有籃輿。
無才處處是窮涂,兩地誰傳萬里書。
節物崢嶸催歲暮,溪山蕭灑入吾廬。
南歸猶喜尋同志,北去還聞困索居。
佳句不須論舊約,相隨陽羨有籃輿。
我無才德,所到之處盡是困窘之路;你我分處兩地,誰能傳遞這萬里之外的書信?時節景物崢嶸,催促著歲末的到來;溪山瀟灑的景色,悄然映入我的屋舍。向南歸去還能欣喜地尋訪志同道合之人,聽說你北行卻困于孤獨獨居。你的佳妙詩句不必再提從前的約定,我們終將相伴乘竹轎同往陽羨。
窮涂:同“窮途”,指困境、絕路。
節物崢嶸:節令景物突出鮮明,此處指秋末冬初的景象。
蕭灑:同“瀟灑”,形容自然灑脫的樣子。
索居:孤獨獨居,《禮記·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p>
陽羨:古縣名,今江蘇宜興,宋代為文人雅集之地。
籃輿:古代一種用竹子編成的便轎,供人乘坐。
此詩為北宋王安石答友人孫正之(孫侔)所作。孫正之與王安石同為“慶歷新政”前后的學者,相交甚篤。二人分處南北時,孫正之或有詩寄贈,王安石以此詩回應。詩中既反映了北宋士人輾轉求仕、聚散無常的現實,也體現了文人之間以文會友、精神相惜的情誼。
全詩圍繞“兩地”分隔的情境展開,由個人困頓寫到對友人的關切,再以“相隨陽羨”的期許作結,脈絡清晰。詩中既有對現實處境的感慨,更突出了志同道合者心靈相通的珍貴,是一首情感真摯、內涵豐富的酬答之作。
小樓猶記識君時,落落風儀似牧之。
卅載交親秦塞月,一編遺墨楚臣辭。
豈知春去成長別,但覺秋來淚暗滋。
今想江鄉云深處,吟魂又過青山寺。
泰山東北址,副岳惟肅然。茂陵劉郎封禪處,金枝玉葉嘗綿綿。
太常興到山圖出,千峰萬壑相鉤連。黑氣淋漓走風雨,筆痕縹緲生云煙。
會仙崔嵬三千仞,峰巒劍立樹倒懸。大谷兩嶂更奇絕,或如獅吼或象眠。
源源不斷繡江水,黛溪百折清且漣。展卷恍入翠微里,伏生范老同周旋。
我家小山臨黃谷,負耒獨耕谷口田。閑上摩訶采芝草,卻臨黌堂酌醴泉。
手握綠文蝌蚪字,尋真日日踏層巔。聞有仙人號白兔,倒騎白兔凌青天。
仙人不知何處去,柴門流水今依然。
出郭眄遙岑,過渡得佳境。
長風走溪聲,落日橫塔影。
入林路愈細,村口光耿耿。
彷佛別有天,雞犬自閭井。
不見打魚人,但見釣魚艇。
微風細細送行云,云散遠天青。秋千柱散花飛后,剩遙山、眉黛輕盈。冷落后堂宿燕,凄迷濕樹啼鶯。
殘陽遍解向人明。蛛網罥新晴。疏簾清簟情無限,更何須、載酒林亭。別有一般惆悵,彎彎新月初生。
步出清涼界,山川入望來。云光宮闕近,野色畫圖開。地可登高賦,人宜避暑杯。不堪仍送遠,徙倚思悠哉。
二儀方覽勝,三伏已知秋。艤棹將歸客,開尊更并游。涼飆生綠樹,勝地即丹丘。明發孤帆渺,遙看雁騖洲。
唐亦六朝變,聲口皆馀波。
濟之以渾淳,沛然遂成河。
中葉李杜興,巍然萃其英。
古風賴一回,雄才砥滄溟。
晚唐又漸靡,清聲徒泠泠。
作者豈不勤,氣習良難勝。
五代更無聞,宋朝且未評。
如此清才得未嘗,一篇自感費評量。碧翁果否安排定,能以侯光配孟光。
凋零骨肉感平生,自定傷心小集名。豈以外成忘一本,諸姑伯姊也關情。
愁苦歡愉句總工,慧花全集嘆俄空。倖存五十一年事,都在秋閨自序中。
萬種花開斗曉紅,
含羞無語倚東風。
素妝不理因誰倦,
一段春藏粉黛中。
先帝初更化,公曾以諫聞。
身雖遷柱史,袖尚有彈文。
晚境圖成佛,它山預作墳。
那知非變幻,止在石橋云。
廉纖小雨來,噤瘆輕寒乍。
絲竹送迎時,燈火闌珊夜。
銅壺漏故遲,銀燭花頻灺。
懷我獨醒人,健筆方飛灑。
霜不著秋容淡。村南村北溪流淺。
絕壁聽潺湲。扶?石磴攀。
家家憑水閣。一帶山窗拓。
盡在白云間。天風吹面寒。
老天開泰亦陽三,奈我官骸漸不堪。
吾輩幾曾周甲子,故人半已盡丁男。
羊腸竟轉輸豪俠,馬齒徒加益恧慚。
幸得于鄉初曳杖,且分野色過橋南。
惶恐離頭住過秋,秋風吹白幾分頭。倚樓看鏡嫌多事,況問陰陽家者流。
袖里之書辱見捐,細看知是我行年。家徒四壁將何贈,乞與兩詩賒卦錢。
十年不作觚棱夢,
一旦來從帝苑游。
召對金鸞酬一問,
布衣脫下便封侯。
青山似碧。銀瀑飛冰屑。
獨倚危樓凝望,欄干外,風正急。
肝膽皆冰雪。飄零知己絕。
醉拍腰間長劍。幾聲幽,幾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