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楊德逢莊
攜僧出西路,日晏昧所投。
循河望積谷,一飽覺易謀。
稚子舉桉出,咄嗟見盤羞。
飯新秔有香,煮菜旨且柔。
暮從秀巖歸,秣蹇得少留。
捧腹笑相語,果然無所求。
攜僧出西路,日晏昧所投。
循河望積谷,一飽覺易謀。
稚子舉桉出,咄嗟見盤羞。
飯新秔有香,煮菜旨且柔。
暮從秀巖歸,秣蹇得少留。
捧腹笑相語,果然無所求。
帶著僧人從西邊的路出發,天色已晚不知投宿何處。沿著河邊望見堆積的谷物,覺得吃飽飯原來很容易。孩童端著木盤走出來,轉眼間就擺上了盤中菜肴。新煮的粳米飯香氣撲鼻,煮好的菜看美味又柔軟。傍晚從秀巖返回,喂了驢子得以稍作停留。我們捧腹大笑相談,確實感到別無所求。
日晏:天色已晚。晏,晚。
昧所投:不知道投宿的地方。昧,不明。
積谷:堆積的谷物,指豐收景象。
稚子:小孩子。
桉:同“案”,木盤。
咄嗟(duō jiē):形容時間短暫,瞬間。
秔(jīng):同“粳”,粳米,一種黏性較小的稻米。
秣蹇(mò jiǎn):喂養驢子。秣,喂養。蹇,原指跛足的驢,此處代指驢。
少留:稍作停留。
此詩約作于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寧(今南京)期間。他罷相后遠離朝堂,常與友人、僧人往來,寄情山水田園。詩中所寫“過楊德逢莊”的經歷,反映了其退隱后閑適的生活狀態與淡泊的心境。
全詩以訪問農莊的見聞為線索,通過對田園生活場景的細致描繪,展現了鄉村質樸溫馨的生活畫面,表達了詩人對平凡生活的滿足與熱愛,體現了退隱后超然物外、無求無爭的精神境界。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是王安石晚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
竟以君身殉,膏蘭痛不捐。苦心酬一第,病骨耐三年。簀易麻衣畔,魂歸素旐前。嗟嗟門祚事,死孝亦堪傳。
夢繞落機天外峰,歸舟一去萬云重。西風磨劍海水綠,曠代人豪思閣龍。
明月蘆花不似他,于中一氣逼天羅。涅槃影里無相識,鼻孔遼天笑大哥。
壅蔽可畏哉,趙高其明效。道路咸以目,諱言關東盜。秦楚軍相持,勝負猶未料。掃國待大將,無端加譴誚。奏事司馬門,三日不得報。致盟洹水上,長史作前導。哀哉秦二世,煙霧霾七竅。殺高易反掌,子嬰亦敏妙。至此可奈何,臨風寄懷抱。
兩行旌旆接揚州,烽火城西百尺樓。九姓如今盡臣妾,青天猶列舊旄頭。
東風掃雪柳萌芽,水直軸艫陸走車。鞭指江都占春信,花香襯馬入京華。雪花飄亂同吟處,蠟炬光殘密語時。今日風光容易別,天門信使好相遲。
密云結晝陰,回風散夕雪。稍愛檐除靜,還念川巖別。雖無車與馬,步尋聊可悅。暮色墟里昏,嶺勢寒松列。荒塍人去盡,凍煙鳥飛絕。茅棟遠林巔,荊扉盡日閉。已忻冷味合,復共清觴設。野會少拘忌,貧家足精潔。適茲樂蕭閑,尚不羞蹇劣。
休推小戶。看即風光暮。萸粉菊英浮碗醑。報答風光有處。幾回笑口能開。少年不肯重來。借問牛山戲馬,今為誰姓池臺。
云山隔囂喧,野興自孤遠。林幽歲月閒,萬物無拘管。猿鶴隨往來,鹿飽臥町疃。蹲鴟受水肥,竹萌茁林短。野老共清談,蟹眼入茗椀。松風晚生涼,皓月冰輪滿。自比無懷民,一笑得仰俯。
久戍榆關夜枕戈,男兒意氣漸消磨。閒吟河上清人賦,愁聽山頭敕勒歌。斗起鄉鄰甘閉戶,釁生狼虎為爭窠。邊樓籌筆休言苦,驃信南侵患正多。掀天巨浪震漓江,釁起招降復殺降。可惜兵糧資寇盜,忍令烽燧接家邦。師興枉歷三年久,鼎重還憑眾力扛。外患未平兼內變,杜陵憂國淚成雙。憶從庚子肇兵端,膏血民間吸已完。白刃盟壇要約易,黃金土塊鑄成難。欲懲貪墨提中飽,先責清廉到上官。我本局中今局外,公雞無膳一心安。
主人卜晝眾歡濃,今孟嘗君豈易逢。漲水已堪航別港,宿云何必帽前峰。三千客各聞風至,一曲湖勝裂地封。小試此翁開濟手,不妨行樂不妨農。
書至猶燕闕,秋來漢水邊。衣冠游楚客,簫鼓下江船。抵為尋張華,還應憶仲宣。何當乘逸興,飛旆日南天。
先皇御宇重詞臣,手詔親題第一人。望切上臺因補袞,恩深三極盡垂紳。朝承清燕常焚草,歸揖賓僚許吐茵。便擬東山操杖履,五湖煙水正迷津。未央佳氣轉氤氳,退食遲回每校文。廿載超登門下省,兩朝重扈圣明君。清關終日無私謁,草奏常時至夜分。萬里臣心還咫尺,豈能長戀白鷗群。中原羽檄日交馳,玉殿宵衣問六師。片語獨當天下計,寸衷還有圣人知。玉關初納名王款,滄海頻收下瀨師。帷幄論功誰解識,麒麟圖畫肯教遲。
十歲言詩有性靈,木蘭愛說替耶征。黃泉不是黃河水,聞否耶娘喚女聲。
空里蟾光撮得么,待風列子已蹉跎。須彌無縫徒伸手,任是先天不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