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岳祠謝雪題岳寺平法華庵
宴坐幾何年,庭蕪與砌連。
焚修真諦苦,功行得無圓。
闕里詩三百,賴鄉文五千。
厭煩猶不讀,何況淤泥蓮。
宴坐幾何年,庭蕪與砌連。
焚修真諦苦,功行得無圓。
闕里詩三百,賴鄉文五千。
厭煩猶不讀,何況淤泥蓮。
僧人安坐于此多少年了,庭院里的雜草和臺階相連。焚香修行探究真諦十分辛苦,修行的功夫難道還未圓滿嗎?孔夫子留下《詩經》三百篇,老子著有《道德經》五千言。僧人厭煩連這些經典都不讀,更何況那身處淤泥中的蓮花呢。
宴坐:安坐,靜坐。
庭蕪:庭院里的雜草。砌:臺階。
焚修:焚香修行。真諦:佛教指真實的道理或意義。
功行:指修行的功夫和德行。
闕里:孔子故里,這里代指儒家經典《詩經》。詩三百:《詩經》約有三百零五篇,舉其成數稱詩三百。
賴鄉:老子故鄉,這里代指道家經典《道德經》。文五千:《道德經》約五千字。
淤泥蓮:比喻身處污濁環境而能保持高潔品質的人或事物。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游覽岳寺平法華庵時,看到僧人修行的場景,結合自身對儒道經典的認知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佛教較為盛行,寺廟眾多,詩人對僧人修行方式有自己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對僧人修行情況的思考和評判。其特點是語言直白,以對比手法表達觀點。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宗教修行的一種看法。
江上千峰缺復遮,疏林點點噪歸鴉。短篷細網船回浦,快馬青衫客到家。酒味春風生竹葉,笛愁寒月老梅花。丈夫處世便疏豁,莫買虛名斗角蝸。
無人載酒到聯轡,有客攜琴午扣扉。卻羨渚宮魚為樂,菰蒲深處日相依。
遠岫升初日,長林靄曙煙。峰回遙見塔,溪轉靜鳴泉。竹籜新披錦,茅花欲擘綿。清和多美蔭,歸路得蹁躚。
匼匝千山與萬山,碧桃花下景長閑。神仙得似紅兒貌,應免劉郎憶世間。
誦真經,期萬過。未滅無明心火。宜回首,探真空。融怡淡漠中。自古人,何處在。謾記聲名沽賣。拋塵累,養清閑。瓊漿自駐顏。
靈光一點自分明,照破眾生違順情。拶看通身開正眼,方能日午打三更。
朝來移枕,稍近南窗臥。分付卷湘簾,須搭在、闌干側左。簾犀高押,不礙好花枝,凝宿露,飏微風,百和聞香過。園丁驚問,一徑蒼菭破。轉向竹籬邊,看揉碎、紅英數朵。攀條細認,定有摘花人,花插鬢,又何妨,因甚輕拋亸。
高明懸萬象,經緯成縱橫。君子動靜機,一以蹤天行。后來英偉士,概舉名書生。胡為事無用,篆刻風物情。
使君簾幕鎖香篝,方把千金制一裘。好是孤燈風雨夢,夜深直度野人舟。
經年仆仆遍南溟,萬里雙雙更北行。日月星辰傳舍易,海天云水客船輕。紅酣紫醉霞朝暮,碧淺藍深波晦明。安得一帆東折去,便看兒女笑相迎。朝朝暮暮比雙肩,銀海同看憑鐵舷。萬頃珠花波弄日,一天粉墨月穿煙。短吟得句消長晝,老去言情勝少年。更喜舟中如世外,不聞秦亂得安眠。途長日暮子偕行,浪闊風高夢不驚。閃爍星還傳眼語,浮沈月漫蕩心旌。銀蟾東泛波光白,火驥西馳水氣清。翻怕來朝船到港,亂邦荒徑逼南京。
滿目風埃落日低,拳支醉頰面山西。平堤樹密欲藏寺,古渡舟橫不礙溪。渺渺幾竿秋水凈,啞啞三匝夜烏啼。老來獨有詩情在,口占新晴付小溪。
古人得后便休休,茅屋青燈百不求。遮眼謾將黃卷展,不風流處卻風流。
固元精,收聽視。物外身無此地。接子謬,季真非。無為翻有為。但心虛,教腹實。密與寥天為一。華陽洞,廣寒宮。人人方寸中。
越山重疊越溪斜,西子休憐解浣紗。得似紅兒今日貌,肯教將去與夫差。
十里招提路,崎嶇祝圣歸。青黃原上麥,紅白草間薇。正看云容合,俄驚雨腳飛。馀花被沾濕,芳氣襲人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