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及楊十七尊兄同年登科賀彥文
紫禁過從密,青云步武通。
文章一朝盛,兄弟兩家同。
結綬輕蕭育,忘年似孔融。
相看各相喜,安得恨途窮。
紫禁過從密,青云步武通。
文章一朝盛,兄弟兩家同。
結綬輕蕭育,忘年似孔融。
相看各相喜,安得恨途窮。
在宮廷中交往密切,在仕途上步伐相通。文章在一時之間興盛,兄弟兩家一同登科。當官入仕比蕭育還輕松,忘年之交如同孔融。彼此相看都很歡喜,怎么會遺憾仕途不順呢。
紫禁:指皇宮。
過從:交往。
青云:比喻高官顯爵,這里指仕途。步武:腳步,比喻仕途經歷。
結綬:指當官。蕭育:西漢人,曾任太子庶子等職。
忘年:指不拘年歲、行輩而結交為友。孔融:東漢文學家,曾與比自己小二十歲的禰衡結為忘年交。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知,是在詩人的舍弟和楊十七尊兄同年科舉登第的背景下創作的。當時科舉登第是一件光宗耀祖、前途光明之事,詩人為他們感到高興,遂作此詩祝賀。
這首詩主旨是祝賀舍弟和友人登科。其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通過意象和典故展現出登科后的榮耀與喜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科舉登第的社會風尚和人們的情感態度。
正爾耽詩不耐閒,鏡中頻覺瘦欒欒。曾郎惠我盡清供,椀把春風香并蘭。
貂帽綿鞋,步槍灰褐,此翁跋涉千山。盡風塵面皺,有血碧心丹。向長白、松花道上,十年游擊,無改容顏。且牽驢一個,揚鞭吾又南還。大河戰友,臥空壕、星枕霜餐。縱九死奚辭,同仇敵愾,驢亦欣然。背送彈丸來到,投將去、火海飛翻。踏扶桑明月,振衣重出榆關。
亂山無盡水無邊,田舍漁家共一川。行遍江南識天巧,臨窗開卷兩茫然。
西閣舊帷空。惆悵音容。拈花看竹與誰同。記得鸞釵斜插鬢,翠袖香濃。短夢更朦朧。腸斷東風。清明寒食過匆匆。一縷香魂招不得,滿砌殘紅。
山間景物四時同,松柏森森紫翠中。案上書編閒白日,簾前花影動清風。小橋靜看行人過,野寺遙從曲徑通。辟谷他年如有分,肩輿還擬覓仙蹤。
玉盂祝水起波云,筆下雷聲泣鬼神。龍虎山前山后問,先生活盡幾多人。
二父知翁二十年,莫論上世往來賢。寓邦更到村庵遠,不信翁心不黯然。靈井曾煩翁記文,至今流水對荒墳。孤兒自掃松間祭,人隔九泉聞不聞。
云里巖巖皆佛,石中字字是經。翠竹黃花總幻,攝山終古長青。
一趯趯翻四大海,一拳拳倒須彌山。佛祖位中留不住,又吹漁笛汩羅灣。
天宇碧。冰蜍又飛上,半規孤白。翠波不動,雯華疑裂。掛壁昏鐙無焰,漸秋窗、涼影如雪。催行客。夜烏驚起,繞枝凄咽。冷浸星痕欲滴。點征衣、方諸淚濕。如許清輝,無因向、紅樓人說。馬背尋殘夢,彷佛身到,琳華宮闕。太相逼。一片煙霜曉色。
空山無一人,君此寄閑身。水上花來遠,風中樹動頻。蟲行黏壁字,茶煮落巢薪。若有高人至,何妨不裹巾。
風起蘆花散雪,紛紛故著枯槎。曉日曚昽照處,十分認作梅花。
柳絮飛無力。問東風、天涯吹送,幾時才歇?一片矯紅辭花去,看有千番欹側。知多少、胭脂暗泣。只有愁云凝不散,做絲絲、淚點還長絕。春到此,亦輕別。去年團扇長相億,料新來、尊前難問,舊時明月。溝火東西流到海,便有相逢時節。又只恐、蓬萊路隔。欲向東君深深訴。怕春歸、從此煞消息,屬燕燕,莫頻說。
黃葉青苔遍四鄰,即看秋色亦勝春。此中曾見客來否,明日裁書問主人。蹤跡三江定五湖,當門空見有丹爐。滿林落日杯還把,應笑高陽舊酒徒。門前高柳幾株斜,秋意蕭條到菊花。老興不知過重九,銜杯猶問是陶家。辟疆亭館傍城阿,明月秋深帶薜蘿。見說時人多載酒,卻令狂客夢中過。
猛雨過惡木,森森有馀陰。憔悴所不息,亮哉志士心。天道自迍邅,矧茲白日骎。登高一以眺,浮云蔽遙岑。猗嗟心怫郁,寫我刺促吟。刺促歌終竭,向風聊開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