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廟二十一首 升殿用《干安》。
肅哉清宮,
??珠照幄。
神之來思,
八音振作。
赤舄龍章,
奉玉惟恪。
匪今斯今,
先民時若。
肅哉清宮,
??珠照幄。
神之來思,
八音振作。
赤舄龍章,
奉玉惟恪。
匪今斯今,
先民時若。
莊嚴的太廟,明珠照亮帷幕。神靈降臨,八音齊鳴。祭祀者穿著紅鞋龍紋禮服,捧著玉圭無比恭敬。并非今日如此,而是遵循祖先的方式。
肅:莊嚴。清宮:指太廟,祭祀祖先的宮殿。
??(yǎo):同“煌”,明亮。珠:珍珠。幄(wò):帷幕。
神:指祖先神靈。思:語氣助詞,無實義。
八音:古代八種樂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合稱,代指音樂。振作:齊奏。
赤舄(xì):古代帝王或貴族所穿的紅鞋。龍章:繡有龍紋的禮服。
奉玉:捧著玉圭(祭祀用禮器)。惟:語助詞。恪(kè):恭敬。
匪今斯今:并非現在才這樣。匪:通“非”,不是。斯:此,這。
先民:祖先。時若:遵循,順從。時,通“是”;若,順。
此詩為南宋高宗朝祭祀明堂前祭祀太廟的禮儀樂歌,用于升殿儀式。宋代高度重視宗法制度與祭祀禮儀,此類樂歌是宮廷祭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莊重的儀式強化對祖先的尊崇與統治合法性的宣揚。
詩中詳細描繪了祭祀太廟升殿時的莊嚴場景,展現了宋代宮廷祭祀的規范與虔誠,既是對祖先的追思,也反映了當時“敬天法祖”的政治文化傳統,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禮儀研究價值。
飛狐倒馬紫荊連,此去朝廷路一千。虎豹向來嚴鎖鑰,犬羊今日盛烽煙。時名受脤當關將,歲德臨分破虜年。愿假精兵渡遼水,莫令疲病久戈鋋。
到處曾栽惠遠蓮,雞峰來住又多年。久知戒行聞天下,喜有聲名著日邊。貝葉經翻松下石,曇花香泛竹間泉。承恩常到蓬萊殿,手綰袈裟近御筵。
山中牧羊人不識,累累松間成白石。秋風琪樹亂呼群,夜月清苔照行跡。仙人叱羊羊盡起,自言身是瑤臺子。早晚赤松游不稀,數逢王質采樵歸。傳書更報初平道,騎向何峰拾瑤草。
試藝晨趨秘閤前,看君文采冠諸賢。葩經早得尚書學,藻泮重登博士筵。五月承恩辭北闕,一程沖暑向南天。過家想見寧親處,喜說梅關近贛壖。
殿內多仙女,從來難比方。別有當窗艷,復是可憐妝。學舞勝飛燕,染粉薄南陽。散黃分黛色,薰衣雜棗香。簡釵新輾翠,試履逆填墻。一朝恃容色,非復守空房。君恩若可恃,愿作雙鴛鴦。
癖病棲遲只臥家,空山先動使臣槎。寒云塞北三冬雁,春水淮南二月花。已見兵戈傷歲暮,定將民瘼達重華。漢京冠蓋相仍舊,溟國音書屬望賒。
六十嬰孩九十親,殷勤阿母與長春。生兒幸匪神仙子,養老歡馀潔白身。朔雁偏知霜信早,涼蟬更得露華新。還遲四日方重九,且掇秋英滿飲醇。
自嘆勞生,枉了經營。到而今、一事無成。不如聞早,覓個歸程。向渭川漁,東市卜,富春耕。眼底浮榮,身外虛名,盡輸他、時輩崢嶸。得偷閒處,且適閒情。有坐忘篇,傳燈錄,洗心經。
竹輿傲兀聽嘔啞,合眼歸心已到家。游子上堂慈母笑,豈知行李尚天涯。
屈指詞場半有無,時名雖淺未全誣。疏來九派江偏壯,攝盡群星月轉孤。爾自新書成越絕,猶能促節和吳趨。人間句在從拈看,何事追論大小巫。
聞君歸梅水,經我鳳凰山。走馬來相會,匆匆具杯盤。君行今已反,我歸夢尚寒。回首舊游處,白骨猶荒煙。昔年崆峒別,心已死生看。今日寒林霜,收悲暫欣歡。善還已不期,惡別似不難。世事未可極,臨分更盤桓。
蓓蕾含春醉未醒,才開一點最多情。精神卻恐忙邊忽,風韻從知瘦更清。色混夭桃紅自別,香浮夾蝶舞來輕。花神未識真何意,卻費吾詩仔細評。
江南開最蚤,猶及仲春時。此地先飛雪,多情卻愿遲。
萍蹤三載過,燕市暫為家。忽起歸歟嘆,何曾命也嗟。長風吹蜀道,曉日燦朝霞。靜靜草堂畔,清溪可浣花。
風流原不減孫山,百尺樓中日往還。笑滿乾坤人不見,鳳凰深駐白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