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雜曲:鼓吹鐃歌:鐵山碎
鐵山碎,大漠舒。二虜勁,連穹廬。
背北海,專坤隅。歲來侵邊,或傅于都。
天子命元帥,奮其雄圖。破定襄,降魁渠。
窮竟窟宅,斥余吾。百蠻破膽,官臣拜手,惟帝之謨。
鐵山碎,大漠舒。二虜勁,連穹廬。
背北海,專坤隅。歲來侵邊,或傅于都。
天子命元帥,奮其雄圖。破定襄,降魁渠。
窮竟窟宅,斥余吾。百蠻破膽,官臣拜手,惟帝之謨。
鐵山被攻破,大漠得以安寧。突厥、薛延陀二虜勢力強勁,他們的帳篷相連。他們背靠北海,盤踞在大地一角。每年都來侵犯邊境,有時甚至逼近都城。天子任命元帥,施展宏偉的謀略。攻破定襄,降服敵軍首領。搗毀他們的巢穴,驅逐他們到余吾水。眾多蠻夷膽戰心驚,官員們恭敬行禮,這都是皇帝的謀略。
鐵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陰山北。
二虜:指突厥、薛延陀。
穹廬: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北海:指今貝加爾湖。
坤隅:大地一角。
傅:迫近。
定襄:古郡名,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北。
魁渠:首領。
余吾:水名,在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
謨:謀略。
此詩創作于唐朝。唐朝初期,北方突厥、薛延陀等少數民族勢力時常侵擾邊境。唐太宗積極應對,派遣將領出征。詩中描述的就是唐朝軍隊抗擊北方少數民族、取得勝利的情景,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斗爭和國家的軍事策略。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唐朝軍隊的勝利和皇帝的謀略。其特點是敘事清晰,氣勢雄渾。在文學史上展現了唐代詩歌反映現實、歌頌國家功績的一面。
眾樹日改色,涼風下蕭森。喬柯無定枝,存葉非舊陰。白露變凝霜,百芳從此侵。代謝不暫稽,盛衰理相尋。懸蟲自包藏,棄巢絕來禽。徘徊蒼苔地,萬籟成哀音。
七十人生少,慈顏近百齡。正宜樂壽考,豈為掩泉扃。客吊山靈泣,魂歸隴樹青。輀車當祖載,薤露若為聽。
算歸來者。綺夢無人惹。白眼朱弦權結社,何必似雍門也。著書密密行行,三馀自饋貧糧。咳唾頻拋可惜,新來視且茫茫。
天清日明,密雨曷有。師命持蓋,子亦善扣。惟夫子博,三才允究。學者之樂,所得遂茂。
芳樹高低啼蜀魄,朝云濃淡極巴天。
玉堂清冷寐難頻,月姊高寒遠莫親。伴直徑須呼苦酒,不應覓句調他人。
磨礱分寸工夫,建立針鋒世界。尚欠些子合尖,且待石頭爛壞。
山不為高自裊娜,綿延欲接太湖波。太湖浩蕩十千頃,分作甘泉偏未多。
過晨睡起發鬅髺,雨后茅檐樹色增。下榻裹巾開藥灶,敲門看竹有山僧。
玉女春歸路正長,東風吹斷此韶光。匣封塵鞅菱波冷,月破弦棱桂影傷。云鎖青溪空九曲,花粘白沼恨三娘。久為人世從今別,玉女春歸路正長。
八陣初興黃帝時,貙劉在漢紀乘之。流形龍虎隨雷雨,定位鳥蛇分坎離。地以云升高復下,天從風別正之奇。自然至理開成象,一氣未應虛艮維。天分三百六十度,巧歷難窺本在奇。萬世機緘發龍臥,六軍偏伍漫魚麗。常山變化徒言用,斜谷崎嶇不遇時。積石平沙人不識,盡從靺鞨說行師。
一臂才交小朵陰,傍池分石坐云深。先生自袖春風手,喬木吾非故國心。操與蒼官同瘦立,思兼梁甫獨長吟。錦囊羞澀慚多助,卷盡牛腰尚忍尋。
開時原較別家遲,今日差留三兩枝。漫惹垂楊牽別恨,祇憑流水謝相思。我心早悟即空理,世眼無勞隔歲期。還向枝頭重致語,歲寒霜雪好維持。
昨日盛開今日少,一朵當軒。靚色娟娟。卻比繁英更耐看。明歲而今花又發,蝶嚷蜂喧。玉砌雕闌。物態人情似轉圓。
山衙未見菊花開,有酒羞銜九日杯。望澤不知千萬戶,最難風雨滿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