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清明前陪王丞度新嶺
一百五日熟食節,七十一曲下山坡。
寒暄相逢舊人少,風雨欲盡新林多。
青巖不辭掛春靄,白鳥何處生滄波。
途泥同興不同調,我懶且休君更歌。
一百五日熟食節,七十一曲下山坡。
寒暄相逢舊人少,風雨欲盡新林多。
青巖不辭掛春靄,白鳥何處生滄波。
途泥同興不同調,我懶且休君更歌。
寒食節到了,沿著那蜿蜒曲折的山路向下走。與熟人寒暄,發現舊相識已寥寥無幾,風雨快要停歇,新生的樹林格外繁茂。青色的山巖毫不吝嗇地籠罩著春日的云靄,白色的鳥兒不知從何處飛向碧波。我們在泥濘的路上興致相同卻志趣不同,我慵懶想休息,你卻還在高歌。
一百五日:指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
熟食節:即寒食節,此日禁火,吃冷食。
七十一曲:形容山路曲折。
寒暄:指見面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
春靄:春天的云氣。
滄波:碧波。
同興不同調:興致相同但志趣不同。
此詩創作于戊子年清明前。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或變遷的階段,詩人陪王丞度新嶺,在寒食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面對自然景色和人事變化,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詩人對時光和人事的感慨。其特點是借景抒情,將情感融入自然景色的描繪中。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觀察力。
薦饗洽,禮樂該。神娛展,辰旆回。洞云路,拂璇階。紫雰藹,青霄開。眷皇都,顧玉臺。留昌德,結圣懷。
好燈能幾宵,圓月同清晝。俊侶試春初,良會消寒后。無端六一翁,撫事曾懷舊。枉使斷腸詞,浪語侵紅袖。
隔年相逢瘦驚許,風立溪頭少時語。緘情客上釣魚磯,四面垂云一蓑雨。
雕弓白羽獵初回,薄夜牛羊復下來。夢水河邊秋草合,黑山峰外陣云開。
梵王宮樹老槎牙,幾度逢春不放花。今日我來持政鐸,好舒青眼待僧家。
東郡趨庭日,超然歡笑同。竹深留客處,花發去年叢。去遠留詩別,更長愛燭紅。本無軒冕志,不儗哭途窮。
折得新花馬上歸,天香撩亂入春衣。玉欄霜曉寒初破,金谷云晴暖欲飛。宴罷最宜燈下見,亂馀應怪草間稀。洛陽池館今何似,誰與題詩送夕暉。
云邊驛路天低樹,篷底寒聲雁報秋。記取西風送君處,離離蘅杜滿芳洲。
東風初解頖池冰,之子今朝遠赴征。故里相知惟我最,少年同輩有誰能。梅橫水驛門前月,船映江村寺里鐙。此去不須憑問候,五云多處是金陵。
野草凡花著地生,洛陽千葉種難成。姚黃性似天人潔,糞壤埋根氣不平。換土移根花性安,猶嫌入伏午陰煩。清泉翠幄非難辦,絕色濃香別眼看。
世人莫悟此端原,兆自心機辟闔間。卻向妖祠求證應,妖祠于我固何關。
此地稱繁劇,從來報最難。沖途兼水陸,終日費眠餐。但恐慚名宦,何心博美官。嘉言殊可繹,民活一分寬。
憶昨扁舟去,春江淥水波。相逢一瞬頃,所得萬金多。妙解忘羈絆,初心寄琢磨。靈山他日會,為記老頭陀。
眾綠亭前,都是郁蔥佳氣。越姬吳媛,粲珠鈿翠珥。紅消粉褪,幾許粗桃凡李。連珠寶炬,兩行緹騎。自笑衰翁,又行春錦繡里。禁肴宮醞,記當年宣賜。休嫌拖逗,且向畫堂頻醉。從今開慶,萬歡千喜。
天以德降,地以禮報。牲尊俯陳,柴幣仰燎。事展司采,敬達瑄薌。煙贄青昊,震飏紫場。陳馨示策,肅志宗禋。禮非物備,福唯誠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