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山寺
高山峰峰頂欲參天,蓄怪儲靈遠近傳。
云岫萬重圍凈土,石門千丈落飛泉。
群居在昔論三益,少別于今已十年。
繞檻穿云似蝴蝶,夢魂何夕不翩翩。
高山峰峰頂欲參天,蓄怪儲靈遠近傳。
云岫萬重圍凈土,石門千丈落飛泉。
群居在昔論三益,少別于今已十年。
繞檻穿云似蝴蝶,夢魂何夕不翩翩。
高山的峰頂仿佛要觸碰天際,它蘊藏著奇異和靈氣,遠近聞名。云霧繚繞著萬重山巒,守護著這片凈土,千丈高的石門處有飛泉落下。過去我們曾一起相聚談論三種有益之事,如今分別已過十年。我像蝴蝶一樣繞著欄桿在云霧中穿梭,不知何時夢魂才能翩翩回到那里。
參天:高聳到空中。
蓄怪儲靈:蘊藏奇異和靈氣。
云岫:云霧繚繞的山巒。
凈土:佛教中稱佛所居住的世界,這里指頂山寺所在之地。
三益:出自《論語》,指友直、友諒、友多聞三種有益的朋友,這里可能指與友人相聚交流的有益之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離開頂山寺多年后,回憶起曾經在此與友人相聚的時光,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或許詩人處于一種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當下生活的感慨之中。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頂山寺的懷念和對往昔友情的眷戀。其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與情感抒發相結合,對仗工整。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一定的創作技巧。
陳生生平好古書,日手一編坐庭除。八索九丘披未艾,海內人稱老蠹魚。
陳生生平懷素心,素心耿耿托孤琴。時開綠綺鼓雅操,冷熱高飛太古音。
謝卻煩塵愛漱盥,誅茆結屋臨河畔。滄波澄澄芙蓉鮮,鷗鷺翩翩云影亂。
孤清厭世作蜉蝣,日日河邊看水流。安得仙槎傍精舍,我亦乘之過斗牛。
非蘭非蕙香欲浮,不日不夜光盈眸。天孫衣我鳳文錦,列仙騎我雙龍騶。
丹砂玉屑作珍饈,瓊臺寶樹恣遨游。忽忘人間樂馬憂,一任塵寰春與秋。
安遠樓小集,侑觴歌板之姬黃其姓者,乞詞于龍洲道人,為賦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劉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陳孟參、孟容。時八月五日也。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在否 一作:在不;終不似 一作:終不是)
寄辛承旨。時承旨招,不赴。
斗酒彘肩,風雨渡江,豈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約林和靖,與坡仙老,駕勒吾回。坡謂西湖,正如西子,濃抹淡妝臨鏡臺。二公者,皆掉頭不顧,只管銜杯。 白云天竺去來,圖畫里、崢嶸樓觀開。愛東西雙澗,縱橫水繞;兩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動,爭似孤山先探梅。須晴去,訪稼軒未晚,且此徘徊。
見說關山別路賒,誰知一夢到天涯。分明身在郎前立,不料歸來月未斜。
來不偕行又自歸,兒曹但向妾身依。還思遠宦相隨愿,應憶中宵對泣饑。
欲別思懷重指誓,臨歧密約更防違。那知無限談心處,話到離情語轉稀。
侍養姑嫜合告歸,重幃攜妾昔相依。輿迎萬里開顏笑,旆返三秋望眼饑。
菽水承歡知有訓,蘋蘩主饋凜無違。耄齡行祝家王母,又看萱堂介古稀。
慈懷寄言盼兒歸,十載閨思夢寐依。養女休嗟道旁棄,隨夫不怨室中饑。
西來宦轍年頻徙,南望鄉關日久違。為說平安憑遠報,長途猶恐信音稀。
君未能歸妾忍歸,幽懷好共話因依。敢云兒女來時累,莫忘夫妻去日饑。
夢里思量還意合,行間言語與心違。玉門關外寒威重,爭奈春風到此稀。
兒時未識賦于歸,只道深閨母是依。一自催妝癡若夢,幾番離別怒如饑。
畫眉猶為顏容惜,分手何堪色笑違。讀罷新詩含淚和,淚痕多覺墨痕稀。
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風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
嘗秋夜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偕訪仲和于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悠欲與清景俱往也。
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友人徐聲遠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游。”真知言哉!
出西直門,過高梁橋,可十余里,至元君祠。折而北,有平堤十里,夾道皆古柳,參差掩映。澄湖百頃,一望渺然。西山匌匒,與波光上下。遠見功德古剎及玉泉亭榭,朱門碧瓦,青林翠嶂,互相綴發。湖中菰蒲零亂,鷗鷺翩翻,如在江南畫圖中。
予信宿金山及碧云、香山。是日,跨蹇而歸。由青龍橋縱轡堤上。晚風正清,湖煙乍起,嵐潤如滴,柳嬌欲狂,顧而樂之,殆不能去。
先是,約孟旋、子將同游,皆不至,予慨然獨行。子將挾西湖為己有,眼界則高矣,顧穩踞七香城中,傲予此行,何也?書寄孟陽諸兄之在西湖者,一笑。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榆莢雨疏還養神,楝花風急欲侵真。偷藏翠葉棲邊鳥,戲摘赪葩醉后人。
細看始能知絕韻,偶飛深為惜嬌塵。對花我欲長歌舞,怕數階蓂幾莢真。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馀勇,欲不盡則有馀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馀矣。
芳蘭氣味海棠神,并作庭前錦樣真。風葉似來遺佩女,露腮如遇泣珠人。
數枝宿艷欺山日,百歲浮生棲草塵。正是及辰君不賞,莫教春去卻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