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同幕劉正父召試
合是冰壺寘露寒,果然筆札對金鑾。
雖云經世談何易,謾道憂時事轉難。
正氣必能回壞證,中流當與障狂瀾。
熟知議論平如砥,且把清規作樣看。
合是冰壺寘露寒,果然筆札對金鑾。
雖云經世談何易,謾道憂時事轉難。
正氣必能回壞證,中流當與障狂瀾。
熟知議論平如砥,且把清規作樣看。
你本就該如冰壺般高潔之人置身于朝廷,果然憑借才學在金鑾殿應對考試。雖說經世之談實現起來談何容易,空說擔憂時事,事情卻變得更難。正義之氣必定能挽回衰敗的局面,你應像屹立中流的砥柱阻擋狂瀾。大家都知道你的議論公平公正如磨刀石,且把你的清正規范當作榜樣來看。
冰壺:比喻人的品德高尚、純潔。
露寒:漢代宮殿名,這里代指朝廷。
筆札:指文章、書信等,這里指劉正父參加召試時寫的文章。
金鑾:金鑾殿,皇帝殿試的地方。
經世:治理世事。
謾道:空說。
壞證:指國家的衰敗局勢。
中流:河流中央,比喻在艱難環境中起支柱作用。
狂瀾:巨大而洶涌的波浪,比喻動蕩不定的局勢或猛烈的潮流。
平如砥:像磨刀石一樣平坦,比喻議論公平公正。
清規:清正的規范、準則。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國家可能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劉正父被召試,詩人借此表達對友人的期望以及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這首詩主旨是送別友人劉正父參加召試,高度贊揚劉正父的品德和才能,期望他能在國家危難之際發揮作用。詩風剛健,體現了詩人的家國情懷,在送別詩中別具一格。
門大聯三虎,途窮曳九牛。一官投紱去,萬事蓋棺休。寂寂蘭亭月,寥寥蕙帳秋。羊曇他日淚,慟哭過西州。小隱疏三徑,浮榮寓一漚。歲陰駒隙過,文采豹皮留。不踏邯鄲道,聊追汗漫游。菟裘應好在,千載寄風流。
湘南估客發西津,東入姑蘇花正春。獨有相思數行字,欲從江海問情人。
唾手科名尚少年,無窮事業更居前。辛勤不寐思經意,卻笑邊韶好晝眠。
秀句傳新歲,應知筆夢花。昏初回斗柄,春已遍天涯。有客真徐孺,多書豈鄴家。朝來看草色,隱隱在根芽。
東村兒童夜秉燭,小除大除忙鹿鹿。牽衣繞膝索金錢,得錢歡喜無錢哭。朝來分隊趁市去,賣去癡呆買爆竹。滿袖攜來笑不休,相呼相喚還相逐。一聲霹靂送窮神,木客山魈走回祿。白發老僧雙耳聾,淵默雷聲契幽獨。出門笑問里中兒,若個旁觀若當局。
水曲林幽獨杖藜,郫筒香入亂花攜。輕肥不得尋春意,動要笙歌逐馬蹄。
趙可可,肚里文章可可。三場挨了兩場過,只有這番解火。恰如合眼跳黃河,知他是過也不過。試官道、王業艱難,好交你知我。
高花玉質照窮臈,破雪數枝春已多。一時傾倒東風意,桃李爭春奈晚何。
不知誰唱《白銅鞮》,楊柳村過即大堤。欸乃一聲風斷續,打魚人背夕陽西。
桃花深處迥無鄰,曾許漁郎再問津。溪雨亦知園主意,卻從花底拒游人。
山色空濛忘曉昏,石床高在五龍墩。等閒一枕希夷夢,莫遣鼾聲過隔村。
聞道荷衣賦遂初,草茅誰念卜誅鋤。金門一謝三升戀,環堵偏垂五柳疏。嶺合鸞棲云外嘯,春歸燕拂袖中書。青青蘭芷思公子,欲向沅溪駕鯉魚。
結伴西游去,靈山似竺乾。錫飛千嶂頂,燈現五峰前。辛苦頭陀行,平生佛國緣。若論心印在,還問海南禪。
潁橋臨潁谷,純孝憶封人。繞墓慈烏夕,緣祠蔓草春。遠游乖子職,明發愧天倫。菽水求無處,艱難萬里身。
葉下風猶逐,山高鳥不喧。欲瞻南戒盡,忽幻萬靈尊。古道思來去,新知悟怨恩。少年深諱事,今竟與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