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忌日
生死涂分久,追懷謾自傷。
憐渠眉舊白,嘆我發今黃。
聚散萍來去,悲歡夢短長。
縱能排遣盡,此日亦難忘。
生死涂分久,追懷謾自傷。
憐渠眉舊白,嘆我發今黃。
聚散萍來去,悲歡夢短長。
縱能排遣盡,此日亦難忘。
生與死的界限已經劃分很久了,我追思懷念,徒然地暗自悲傷。可憐他眉間依舊是往日的白色,嘆息我如今頭發已變得枯黃。我們的聚散就像浮萍一樣漂泊不定,悲歡如同夢境般有長有短。縱然能把這些哀傷都排遣掉,這忌日也難以忘懷。
崇安:地名。忌日:舊指父母及其他親屬逝世的日子。
渠:他。
謾:徒然,白白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題“崇安忌日”推測,可能是詩人在崇安這個地方,遇到親屬的忌日時所寫。當時詩人或許處于一種哀傷、緬懷的心境,回想起與逝者的過往,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逝者的追思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情感真摯,以質樸的語言直抒胸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能讓讀者感受到古人對生死、聚散的思考和情感表達。
日墜虞淵燭影開,沉沉煙霧壓浮埃。
剡川雪滿子猷去,
愁人莫道何時旦,自有鐘鳴漏滴催。
秦代將軍欲建功,截龍搜兔助英雄。用多誰念毛皆拔,
班超握管不成事,投擲翻從萬里戎。
君子三歸擅一名,秋毫雖細握非輕。
軍書羽檄教誰錄,毛干時有何人潤,盡把燒焚恨始平。
月落燈前閉北堂,
神魂交入杳冥鄉。
文通毫管醒來異,
生松十八年方應,
通塞人間豈合忙。
無根無蒂結還融,曾觸嵐光徹底空。
不散幾知離畢雨,撲窗穿戶曉溟蒙。
瓊什捧來思舊隱
豈勞孤棹送行舟,輕過天涯勢未休。
斷岸曉看殘月掛,
幸遇濟川恩不淺,北溟東海更何愁。
應節誰窮造化端,菊黃豺祭問應難。
紅窗透出鴛衾冷,世間無比催搖落,松竹何人肯更看。
印留麋鹿野禽蹤,
巖壁漁磯幾處逢。
金谷曉凝花影重,
歸去掃除階砌下,
蘚痕殘綠一重重。
夜長偏覺漏聲遲,往往隨歌慘翠眉。
黃葉落催砧杵日,四皓入山招不得,
無家歸客最堪欺。
濃染紅桃二月花,只宜神筆縱龍蛇。
淺澄秋水看云母,
使君即入金鑾殿,夜直無非草白麻。
城上寒來思莫窮,
土囊萍末兩難同。
飄成遠浪江湖際,
春能和煦秋搖落,
生殺還同造化功。
神化難源瑞即開,
雕陵毛羽出塵埃。
香閨報喜行人至,
瓊枝翠葉庭前植,
從待翩翩去又來。
酒盡歌終問后期,泛萍浮梗不勝悲。
東門匹馬夜歸處,
可憐范陸分襟后,空折梅花寄所思。
不管人間是與非,白云流水自相依。
一瓢掛樹傲時代,
客星辭得漢光武,卻坐東江舊蘚磯。
從待銜泥濺客衣,百禽靈性比他稀。
何嫌何恨秋須去,吳王宮女嬌相襲,合整雙毛預奮飛。
紫氣天元出故關,
大明先照九垓間。
鼇山海上秦娥去,
蟠桃樹在煙濤水,
解凍風高未得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