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居厚弟二首 其二
昨日傳修覲,明朝說祝厘。
予歸寧悻悻,子去亦遲遲。
已草引年疏,重吟聽雨詩。
如何無一字,端的報來期。
昨日傳修覲,明朝說祝厘。
予歸寧悻悻,子去亦遲遲。
已草引年疏,重吟聽雨詩。
如何無一字,端的報來期。
昨天傳來你要進京朝見皇帝的消息,明天又聽說你要去為皇帝祈福。我回家時心中悻悻不樂,你離開時也是慢慢吞吞。我已經起草了請求退休的奏疏,又重新吟誦起聽雨的詩篇。為何你沒有一句話,確切地告知回來的日期。
修覲:進京朝見皇帝。
祝厘:祈求福佑。
寧:語氣助詞。悻悻:形容怨恨失意的樣子。
引年疏:請求年老退休的奏疏。
端的:的確,確切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當時詩人可能處于一種對官場生活有所倦怠,渴望回歸閑適生活的心境。弟弟要去參與官場活動,而詩人自己則有了退休的想法。
這首詩主旨圍繞送別弟弟,表達了個人心境和對弟弟的牽掛。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平實。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狀態和情感世界。
北門學士金蓮貴,南國佳人玉樹清。藝苑文章懸藻鑒,仙都樓閣住蓬瀛。鉤簾鐘阜窗中近,對酒澄江鳥外明。問訊玉亭修竹里,向來虛薄愧題名。
馬蹄隨處認桄榔,千里孤身入瘴鄉。嶺路春聲啼翡翠,蠻村秋色變蕉黃。朝云香骨累累土,夜月花神淡淡妝。莫向異方思故國,夏初先得荔枝嘗。
已從龍興游,即往鐵柱觀。龍精不出奧區囚,鴻水奔流合江漢。沉沉古井清如空,東方大海長相通。千年神劍不可忽,老屋夜夜生雷風。
余家本住在天臺,云路煙深絕客來。千仞巖巒深可遁,萬重溪澗石樓臺。樺巾木屐沿流步,布裘藜杖繞山回。自覺浮生幻化事,逍遙快樂實善哉。
驢驢模樣,丑惡形容最。長耳嘴偏大,更四只、腳兒輕快。肌膚粗僂,佗處不能留,挨車買,更馱騎,拽遍家家硙。任鞭任打,肉爛皮毛壞。問你為何因,緣個甚、于斯受罪。忽然垂淚,下語向余言,為前□,忒蹺蹊,欠負欺瞞債。
鐘山祠畔宿煙晴,玉澗橋邊碧樹椿。
解帶緩幽憂,登城復上樓。斷煙橫沔水,孤鶩入洋州。浩蕩成遙望,凄涼起暮愁。山中自有桂,何事此淹留。
僧定鐘聲緩,依稀聽不真。渡頭風正忽,喚醒未歸人。
句下無活路,知渠見處偏。君看珠走地,不定始知圓。
到處車聲轉水勞,東鄉人事獨逍遙。一堤滟滟元非雨,總是吳江淡水潮。
鳳泉東是美陽城,秦后離宮跡已平。細草不知龍輦去,城邊日日喚愁生。
病客掩扉臥,時聞車馬臨。幾來燕市里,能識魯生心。獨樹秋先老,浮云晝欲陰。況逢憂國際,誰為訪山林。
梅兄隨遇處,在水涯山巔。或有近行路,不惹人愛憐。儼如敬而遠,惟恐迫我前。或有近人居,不傍門戶邊。仍多向貧家,不為華屋牽。香不祈人聞,芳不取世妍。似此性孤潔,秋毫絕縈纏。彼有不知者,乃謂花莫先。折之貯玉瓶,已是傷其天。更大開苑囿,和根以之遷。反指榮得地,帶露淚自漣。浸違山林意,豈其本性然。和羹尚不愿,其馀安足言。但愿復反本,同盟松竹堅。西湖之孤山,猶嫌朝市喧。上對玉輝山,下臨珠媚淵。外此唯雪月,往來許周旋。三友共一笑,歲寒同百年。雖與世落落,自分安其偏。
結廬面青山,藩籬帶林莽。悠然遠塵境,吟玩恣心賞。嘉樹蔭芳池,玄蟬發清響。遂茲平生懷,豈在軒楹敞。榴紅映扉吐,苔綠緣階上。嗟我行路人,適來解塵鞅。取君鳴琴彈,聊慰煙霞想。
白雪詞高振國風,干將豪氣擅文雄。當時門下慚知遂,今日吳中喜識蒙。鴻雪謾憐孤跡遠,驪尊休惜百分空。岱宗渤海東巡地,滿路霜威盡避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