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謝賜書帖贊
南陽素書,浩之素珍。
而本朝觀浩之書,又皆以為絕倫。
今視諸賢之跋,凡十有三人。
歲月幾何,又不能仿佛其清塵。
書意日新,而跡日陳。
白首之攻,庶幾信今。
南陽素書,浩之素珍。
而本朝觀浩之書,又皆以為絕倫。
今視諸賢之跋,凡十有三人。
歲月幾何,又不能仿佛其清塵。
書意日新,而跡日陳。
白首之攻,庶幾信今。
南陽的書法真跡,是徐浩一直珍視之物。本朝人看徐浩的書法,都認為是無與倫比的。如今看諸位賢人的題跋,共有十三人。歲月過了多久,已難以追尋其風采。書法意境日益新穎,但其字跡卻日益陳舊。我到年老還鉆研書法,或許能在當今被認可。
南陽素書:南陽的書法真跡,這里指代珍貴的書法作品。
浩:指徐浩,唐代書法家。
絕倫:無與倫比。
跋:題跋,寫在書籍、字畫等后面的短文。
清塵:指風采、遺澤。
庶幾:或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
此贊可能作于作者晚年,當時唐代書法藝術發展成熟,徐浩書法備受推崇。作者看到徐浩書法及眾人題跋,有感于時光流逝和書法傳承,從而創作此贊。
主旨是表達對徐浩書法的贊美及自身對書法的執著追求。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書法展現時光變遷與文化傳承。在書法文化領域有一定價值,反映當時人們對書法的重視與喜愛。
薄宦何堪遠,兄今奉板輿。貓頭供美筍,玉板薦嘉魚。川陸徐行李,暄寒慎起居。會因回雁足,時一問何如。
滿徑蓬蒿淚雨殷,故人忍再叩松關。流傳文字真知少,閱歷甘辛死日閑。浩浩驚風吹積水,蕭蕭群木下空山。如何千里江鄉路,祇見翩翻白旐還。
汪子少年才莫匹,奉對丹墀期第一。試令俄從通籍年,理人初遇分符日。浙西大邑瀫江涯,八詠樓前幾萬家。城臨三洞山山雪,春過雙溪樹樹花。子也蘄黃士,國寶荊州記。嘉魚吳獻臣,巴陵鄧宗器。名世千秋表鉅公,起家百里為循吏。何羨龐元蔣琬乎,召歸可待鋒車使。
高云不滯去來蹤,幾許交親帝里逢。朝士或憐君尚健,門生多念舊相從。見幾心事床頭易,投老生涯陜右農。晚節此行誰可并,嵯峨山雪對寒松。
銜肉鴉盤,飛灰蝶舞,累累多少荒墳。芳草萋萋,染它幾許啼痕。東風不管傷心地,放垂楊、冷眼窺人。暗銷凝,岸蓼汀蒲,都返春魂。平橋曲水依然在,但歡情頓減,疏了清樽。搖雨孤蓬,重來不是尋春。無端逗起閑情緒,恨桃花、點綴柴門。再休題,那里芳津,那日湔裙。
長吉善詩歌,作記非其才。文章蛻仙骨,或者新胚胎。咄哉葉律郎,上界何官階。天上葬神仙,不知今幾回。罡風掃河漢,下有昆明灰。何不乞長壽,還向人間來。
使臣銜命戾江濆,江水澄源接紫氛。蚌吐珠光爭夜月,龍騰潭窟起祥云。星槎擊汰雙旌耀,天語開函絕域聞。才仗濟川聯部落,共占聲教奉明君。
琵琶亭畔多芳草。時對香爐峰一笑。偶然重傍玉溪東,不是白頭誰覺老。普陀大士神通妙。影入石頭光了了。看來持獻可無言,長似慈悲顏色好。
東風吹雨曉來晴,春水高低五閘聲。蘭槳乍移明鏡里,綠楊深處坐聞鶯。
策杖登峰頂,天高秋氣清。云山相別久,花鳥不知名。木落江樓聳,潮來海月明。竹窗留客處,四壁響蛩聲。
黃栗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
歸夢欲還家。為底城東路轉賒。薰入宓琴思解慍,乖差。依舊蕓香莫辟邪。愁鬢逐風斜。何處重尋古押衙。賴有沈郎呼共語,登車。乞取春陰好護花。
眷眷都城隅,流云泛春陌。馀寒散林莽,群芳展佳色。賴此清尊酒,慰我遠游客。獨酌臨高堂,清吟遲華月。客思何悠悠,堂深澹孤燭。遙情續更漏,流光變春服。道拙幸逢時,名微恥懷祿。青云有脩程,所向貴知足。不讀老氏書,何以蠲殆辱。遲陽照東軒,淑景媚清曉。暖吹蕩輕花,晴光悅幽鳥。披衣俯前楹,茸茸見新草。感時思故鄉,懷人傷遠道。南望登高臺,長河波浩浩。端居忽成月,頗協幽求盟。探書仰圣蘊,染翰輸芳情。開軒枉儔侶,促膝敘平生。所樂幸有諧,虛名何足營。草生不擇野,雨落不選池。曠哉天地心,含弘本無私。楚弓昧得失,魏寶恣夸毗。秉心戾大道,菑害良由茲。閉門散書帙,覽古復觀心。卓彼圣哲徒,逢時善升沉。在野道為土,登朝身即霖。垂輝照千古,耿耿流華音。象弟慕琴抵,蓋井入舜宮。管蔡騰流言,周公安得忠。利害茍相軋,骨肉且莫容。海深舟可濟,山險梯可通。梯山畏天雨,濟海憂天風。風雨固弗測,我行焉不窮。愿言鏟高深,坦坦四域中。
笳鼓聲銷戰氣收,金山無恙出中流。江光自上南朝寺,春色遙連北固樓。飛鳥回翔來去客,浮云變滅古今愁。舊人不識巖前路,載酒聊從步屟游。
秋老荷香寂寞,煙消柳色藍毿。隔岸青山幾點,行人言是江南。綠水風恬波靜,紅樓雨過涼生。一曲紫簫聽罷,扁舟已過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