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虞永康讀易有作
室中萬象本寬閑,門戶何曾頃刻關。
未始有時觀太極,不終止處認兼山。
人文自昔先犧昊,天賦云誰不孔顏。
有志未能今得友,從今迷路儻知還。
室中萬象本寬閑,門戶何曾頃刻關。
未始有時觀太極,不終止處認兼山。
人文自昔先犧昊,天賦云誰不孔顏。
有志未能今得友,從今迷路儻知還。
房間里各種事物本就自在悠閑,門戶也未曾有片刻關閉。未曾有時間限制去觀察太極之理,不局限于終止之處去認識兼山之象。人類文明自古以來就始于伏羲、太昊,天賦才能誰又不能像孔子、顏回那樣呢。我有志向卻未能實現,如今得到志同道合之友,從今以后或許能從迷途知返。
寬閑:自在悠閑。
太極:中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范疇。
兼山:《易·艮》有“兼山,艮”之語,這里有特定易理含義。
犧昊:伏羲和太昊,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被視為人文始祖。
孔顏:孔子和顏回,代表賢能有天賦之人。
儻:同“倘”,或許。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中內容推測,詩人可能在研究《易經》過程中有所感悟,且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種心境下創作了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對傳統文化尤其是《易經》的研究有一定氛圍。
這首詩主旨圍繞對《易經》的研讀和感悟,體現了詩人對人文精神和天賦才能的思考。其特點是將哲理融入詩句,用典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經典文化的鉆研和交流。
江水碧無際,扁舟欸乃遲。
花經寒食雨,人負艷陽期。
落日要離墓,春風短簿祠。
坐令芳草綠,愁思怨班騅。
山邊廬舍水邊籬,芳卉千枝柳萬枝。
三月鶯花佳麗地,十年寰海太平時。
輞川泉石皆堪畫,梓澤賓朋盡解詩。
一自扁舟逃難后,故園東望只增悲。
火宅蓮華露特寒,比來禪味憺忘餐。
凈名復有稱摩詰,鑿齒非徒對道安。
物論已齊莊馬喻,經文重把魯魚看。
他年儻授菩提記,妙法懸知得者難。
塞北江南各一天。懷中剩得舊金鈿。共誰重話十年前。雙燕點波生綠皺,飛花如雪拂朱闌。當時已似夢初殘。
拈得金針還覺慵。午窗睡起眼惺忪。院深高樹不搖風。纖手閒捫金屈曲,繡孺猶佩玉玲瓏。隔簾花映一枝紅。
門外遙山一帶斜。青青眉嫵上窗紗。翠簾高軸是誰家。水曲乍飛雙玉羽,樓高還見亞枝花。拂天微暈散紅霞。
無那杜鵑花外啼。游人猶自唱銅鞮。暮春芳草更萋萋。不信長繩能系日,柳高漸漸有蟬嘶。昨宵雨滋落花泥。
鬢未殘時春已殘。長河南下接長干。相思爭不似灰寒。縱有征鴻傳信息,更無佳句與君看。但將衰病寫平安。
路轉翚檐出,
山回秀氣多。
亭名不須看,
對鏡已如何。
妝殘對景晚風悲,隔歲驚看久別離。
芳樹幾生云外嶺,香傳不上隴頭枝。
迢迢永夜一燈寒,漠漠春情別淚殘。
寥寂更愁多薄命,銷魂暗月對花看。
亂離無酒何以活,最愛涓涓淺酌時。理到何須辨清濁,興來誰解問醇醨。
子云嗜飲苦不給,時有問字人能來。使我得裂醉鄉土,為爾特筑黃金臺。
桃花堤。柳花堤。芳草橋邊花滿溪。而今戎馬嘶。
千山西。萬山西。歸雁橫云落日低。登樓望欲迷。
仙芽龍水辦頭綱,百草山中不敢香。
表進得陪華使拜,貢馀遣餉守臣嘗。
擬思苦口陳忠諫,可但飴茶獻上方。
分我清風生兩腋,惜無文字只枯腸。
細雨清明節,經旬客閉關。
潮通瓜步水,春滿秣陵山。
南浦江蘺綠,東皋雉子班。
田園村務急,相待幾時還。
投老身同釣與漁,
放懷寧較董梧鋤。
愛閑成懶心常適,
習靜須香意莫虛。
不到禪林歷八年,重游春暖雨余天。
萬松夾道連空翠,一水通廚引檻泉。
攜友已非前度客,尋僧又結后來緣。
浮蹤笑我頻南北,絕少游山祇泛船。
詩味中邊食蜜甜,
微參妙旨印華嚴。
如何主客新圖樣,
苦費精神逐句拈。
不知經幾劫塵侵,
元本形模莫辨明。
一片青銅銷得盡,
無揩磨處始光生。
孤竹城空隱夕陽,山中笳鼓漫悠揚。
穿林閑聽松杉韻,隔嶺遙聞薇蕨香。
漆水波瀾交宛轉,灤河島嶼自蒼茫。
登臨賓佐多清興,長嘯高臺明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