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同年朱景淵通判八首 其三
當時最少年,雪林紫芝翁。
詩名三十年,正復坐此窮。
落日澹平湖,宿草鳴寒蛩。
何時一樽酒,往酹與子同。
當時最少年,雪林紫芝翁。
詩名三十年,正復坐此窮。
落日澹平湖,宿草鳴寒蛩。
何時一樽酒,往酹與子同。
當年你最年輕,像雪林里的紫芝翁般出眾。詩名流傳三十年,卻正因這詩名而窮困。落日的余暉淡淡地灑在平靜的湖面上,荒草中寒蛩在鳴叫。什么時候能共持一樽酒,一起去祭奠逝者。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互稱同年。
雪林紫芝翁:可能是形容友人如隱居山林的高雅之士。
坐此窮:因為這個(詩名)而窮困。
澹:同“淡”,指余暉淡薄。
宿草:隔年的草,常指荒草。
寒蛩:秋天的蟋蟀。
酹: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當時社會可能文人地位不高,詩人有感于友人有才卻因詩名而不得志,同時可能有親友離世,觸發(fā)了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友人境遇,懷念逝者。其特點是情感真摯,以景襯情。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情誼和對人生的思考。
黃沙茫茫若華匿,枯樹無皮當道立。拿云捉月奮爪牙,四起悲風鬼神泣。飽經霜雪不記年,夕陽古堠同巍然。濃陰密葉曾蔭暍,意以屈曲全其天。君不見,丁戊之間旱為虐,兩年不雨日熏灼。析骸易子嗟此邦,豈惜樹身遭剝落。我行撫樹興長嗟,蛻馀蒼骨寒杈丫。為問河東千里道,兇年饑饉馀幾家。頹垣敗壁隱蓬戶,嗚嗚仿佛聞人語。佝僂老翁兀向前,欲訴未申淚如雨。自言身本故家子,頗有田園傍汾水。火云熾野草木枯,鄰里親丁皆餓死。昔年豪興游江湖,歸葬骨肉還故都。所親無存家為墟,孑然一身何所圖。愁容慘淡兼衰病,枯樹剝膚感同命。少時裘葛老無衣,羞向人前道名姓。哀弦未終天欲暮,行色匆匆戒前路。長揖老翁申慰辭,人力難回信有數。前村野店懸孤鐙,當為老翁枯樹留長句。
柳市村村接,松燈點點明。家家傾蟻酒,夜夜鲙魚羹。月游渾似晝,水泛不知寒。星罶驚魚躍,雙枝起鶴盤。
驅車城外訪阿房,舞殿歌臺跡渺茫。六國自亡秦亦滅,楚人一炬太猖狂。
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華。何方道士知人意,授與爐中一粒砂。
金爐無香道書朽,隔枕秋聲下殘柳。瑣窗眉歛愁寄箋,懸夢已入浮云邊。蕉廊風多獨吟處,落葉幽魂各來去。寒蟲一夜啼漸低,露白星黃共爭曙。
岑居對寒食,遣懷出郊墅。累累陌上墳,宿草添新土。卻望故山松,寥寥邈何許。念彼松下人,心悲淚如雨。
無奈聲聲杜宇頻,木香猶有一分春。檐頭分得清香到,卻謝尋常過路人。
尚憶彈琴跡未遐,長懸舜日照晴沙。光搖玉嶺千層雪,影落瑤池一夜花。利國曾聞稱晉寶,和羹又得共天家。憑欄忽見薰風起,銀漢橫波映淺霞。
十二呆郎欲決疑,瞿曇嚼飯喂嬰兒。若教知有衲僧事,終不人前鼓口皮。
淡淡春晴晚,窗前燕子飛。酒杯誰共飲,詩筆自孤揮。上冢家山遠,下湖仙苑稀。空多冶游者,扶醉趕門歸。風花郭店路,靈井隔云溪。渡水魚爭出,隨山鶯亂啼。只疑身未老,不信夢還迷。今日逢寒食,西湖春草萋。
鳳凰臺上吹簫侶,同伴月明鳳舞。十二樓臺,三千世界,眼見微塵如許。高寒逼處。浸肅肅肌膚,不勝涼露。桂影搖寒,清輝濯苦更風御。泠泠環(huán)佩齊楚,望瑤京縹緲,步虛聲下。露濕云鬟,光瑩玉臂,遍惹天香衣素。擬身何處。逐神仙侶伴,瓊宮玉宇。便欲驂鸞,兩兩踏云歸去。
吳公臺下路,風散野棠花。莫怨游魂遠,蕪城亦帝家。
鶴發(fā)垂肩儼壽星,兒童扶立耀門庭。存如掣電何須計,生已垂光不足驚。虛火上沖心即爍,酸風斜拂眼還明。繁華閱盡俱螢爝,自許焚身入化城。假合分明兩鬢秋,鮑郎衫袖帶膏油。衰顏自分隨灰滅,急景何妨秉燭游。得火常時能暖腹,避煙終夜只搖頭。卻疑南極星辰現,一點光芒落海陬。
羊棗經霜罅。記當年、狂歌曾點,甘同嗜鲊。老干虬柯三四本,冷翠幽光團射。曾脫帽、行吟其下。一自人纏風木恨,剩支楹、仄磴欹危怕。蘿葛翳,鼪鼯掛。三年淚為思親灑。葺亭軒、崢泓明瑟,重開圖畫。粉壁疏窗仍靚好,拭盡塵埃野馬。果熟也、莫從人打。不是瀼西饒靳惜,是前人、口澤斯存者。歌纂纂,蔭堪藉。
春深空度可憐宵,江岸風沙好寂寥。人問孤舟多少恨,五更寒雨報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