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次韻仲至
鉤月迷云??柳梢,雷聲收雨轉晴宵。
從教冠蓋填京國,得似兒童遶市橋。
玉漏沈沈傳底恨,銀河耿耿瀉無聊。
政須百巧從天乞,嬾和閑吟聽夜潮。
鉤月迷云??柳梢,雷聲收雨轉晴宵。
從教冠蓋填京國,得似兒童遶市橋。
玉漏沈沈傳底恨,銀河耿耿瀉無聊。
政須百巧從天乞,嬾和閑吟聽夜潮。
如鉤的月亮被云朵纏繞,隱沒在柳梢,雷聲停歇,雨過天晴。任憑京城中達官貴人車馬盈門,哪比得上孩子們圍繞著市橋玩耍。漏壺緩緩滴水,仿佛在傳遞著心底的怨恨,銀河明亮閃爍,傾瀉著無盡的無聊。正應該像織女一樣向天上乞求百巧,懶得附和那些閑吟,只靜靜聽著夜晚的潮聲。
??(tì):困擾,糾纏。
從教:任憑。
冠蓋:指達官貴人。
填京國:充滿京城。
遶(rào):同“繞”。
玉漏:古代計時漏壺的美稱。
耿耿:明亮的樣子。
政須:正應該。
嬾:同“懶”。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七夕是傳統節日,有乞巧等習俗,詩人可能在七夕夜看到京城熱鬧場景,結合自身心境創作此詩,表達對節日不同的感受。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不隨世俗、追求內心寧靜的態度。其特點是通過自然與人事場景對比,營造獨特意境。在文學史上雖不屬經典名篇,但展現了詩人在七夕節的別樣情思。
嘉川之西過新棧,幾里朱欄繞青壁。
我行落月尚在水,水影照人襟袖白。
繁英雜綴修蔓上,綠錦纈帶垂百尺。
清香滿馬去未休,頼爾春風慰行客。
毀巢鳯不至,竭澤龍不游。
賢者有所歸,得非龍鳯儔。
周公下白屋,圣德被九州。
趙禹謝賓客,漢朝以為優。
澆淳不相襲,用舍何其繆。
茍循一身利,不為萬姓謀。
哀彼杖杜詩,死生遺道周。
我愛仙居宰,渾渾政不拘。
縱民如野鹿,任道若荒蕪。
訪境土皆辟,訂風惡亦無。
平生志嚴整,伺隙莫操弧。
春色若有價,黃金量山丘。
幾擬把酒吟,浪欲開口酬。
今朝庭柳枝,拗折絲已柔。
東風弄五色,漸落草木稠。
我營賞春資,甕盎蟻已浮。
山川天開畫,祇擬酩酊游。
宛轉入深谷,一林還一丘。
搖鞭弄新霽,把筆韻高秋。
翠??云長合,寒潭煙自浮。
因成憶猿鶴,聊此為遲留。
愁煙苦雨今朝是,小屋深扉野性憐。
偶似魯連能肆志,肯如劉備恥求田。
貧諳親友難過飲,病笑詩書可枕眠。
欲會此心何自適,平生消長任陶甄。
黃流渾渾來沙際,佳氣蔥蔥近日邊。
河漢槎雖通遠客,蓬萊風未縱歸船。
山城劇飲銷紅燭,水驛高吟襞彩箋。
老去相逢情自密,不關清賞合留連。
人生對門東西陌,口耳一間心誰傳。況乃天地相去遠,一在南海一在燕。
古今萬世復萬世,彼亦居下此在前。是非得失錯且繁,以情相話何由緣。
造化豈不大且淵,到此縮縮智且慳。圣人智出造化先,始獨俯仰模坤干。
一人詰曲意百千,以文寫意意乃宣。簡書軸載道相聯,馳夷走貊通百蠻。
羲皇向今谷屢遷,言語應接旦暮間。圣人不死術以此,又與其類殊蚑蠕。
外之君臣內父子,仁義禮樂定筆端。硯與筆墨乃舟船,論功次第誰能攀。
伯益于文敏且顓,字向紙上生戈鋋。與硯出入宜不捐,胡乃贄我璧棄泉。
作詩知硯功小大,報不充賜心焦然。
江南岸邊江水平,水荇青青渚蒲綠。
鴻雁此時儔侶多,亂下沙汀恣棲宿。
群依青荇唼且鳴,暖浴蒲根戲相逐。
長無矰繳意自閑,不飽稻粱心亦足。
性殊凡鳥自知時,飛不亂行聊漸陸。
豈同白鷺空潔白,俯啄腥污期滿腹。
經年聞說鳳池山,蠟屐方偷半日閑。
笑語客隨朱閣上,醉醒身在白云間。
溪橋野水清猶急,海岸輕寒去卻還。
為郡天涯亦瀟灑,莫嗟流落鬢毛斑。
洪州城中荒且遠,每到弱馬常驅馳。
交朋顧我亦已厚,謝詞有禮寧當違。
人生有累乃汲汲,萬事敦迫如銜羈。
山中無塵水清白,安得去吟梁甫辭。
青烏客館之東軒,前對長江隔層嶂。
欹危一徑入林外,竹柵茅檐儼相向。
愛其生事亦自足,牛羊縱橫雞犬放。
安得與爾號比鄰,為作野歌供吹唱。
即祚謳歌后,欽柴禮數新。盛容超曠代,樂貢盡殊鄰。
宿戒臨行殿,宵興絕眾臣。立須空便次,步進卻柔裀。
外物雖多品,天心在一純。高靈終享德,群望亦依仁。
暗藹如無間,遲延若可親。欲知精意答,預睹太和臻。
積曀沉遙甸,浮陽上綺闉。霱云生斐亹,愛景駐逡巡。
厚慶歸清廟,余厘及兆人。還宮動前蹕,喜氣入韶鈞。
六客同游一醉鄉,又非流俗所言狂。
追游共喜清平久,唱和爭尋警策忙。
薦酒月坡林果熟,發茶金石井泉香。
千年松下麾談麈,襟袖無風亦自涼。
我初未識子,已知子能文。春風吹我衣,暮召入九閽。眾中得子辭,默許非他人。方將引飛黃,使出萬馬群。差之在須臾,氣沮不復論。
大明臨萬物,我亦傍車塵。相逢扶桑側,一揖意自親。屈子果由我,相示以無言。同行千步廊,攬轡金馬門。歸來客舍中,未及還往頻。
東舟載子去,千里不逡巡。今者坐甌越,相望若參辰。忽有海上使,問我及墻藩。得子百篇作,讀之為忻忻。
大章已逸發,小章更清新。遠去筆墨畦,徒識斧鑿痕。想當經營初,落紙有如神。勉哉不自止,直可闚靈均。
我老未厭此,持夸希代珍。朝吟忘日昃,暮吟忘日曛。發聲欲薦子,自笑不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