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耳山
昔聞神龍蟠九淵,今睹大象扶諸天。
何年幻此一佛國,兩耳不動山蒼然。
上乘菩薩踞其上,妙千手眼化大千。
眾生顛倒夢始覺,熱病得汗諸魔跧。
兩客游山飲崖泉,拍手喚醒書臺仙。
一邱一壑儻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緣。
昔聞神龍蟠九淵,今睹大象扶諸天。
何年幻此一佛國,兩耳不動山蒼然。
上乘菩薩踞其上,妙千手眼化大千。
眾生顛倒夢始覺,熱病得汗諸魔跧。
兩客游山飲崖泉,拍手喚醒書臺仙。
一邱一壑儻如愿,同竟大悲香火緣。
過去聽聞神龍蟠踞在深深的淵潭,如今目睹如大象般的山巒托著諸天。不知哪一年幻化成這佛國勝境,兩座如耳般的山峰靜立,山色蒼然。上乘的菩薩端坐在山上,以千手千眼的妙法點化大千世界。眾生從顛倒的迷夢中開始覺醒,像熱病出汗后眾魔退避。兩位游客游山飲用崖邊泉水,拍手喚醒書臺的仙人。若能在這山丘溝壑間得償所愿,便一同結下大悲的香火因緣。
九淵:極深的淵潭。
大象:這里指象耳山,形容山如大象。
諸天:佛教語,指護法眾天神。
上乘菩薩:佛教中修行達到較高境界的菩薩。
大千:即大千世界,佛教對整個宇宙的稱謂。
跧(quán):退縮。
儻:同“倘”,倘若。
大悲:佛教語,指佛菩薩對眾生的憐憫。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象耳山多有佛教文化遺跡,詩人游覽此地,被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厚的佛教氛圍所感染,從而創作此詩,表達內心的感悟。
這首詩以象耳山為主題,描繪了其如佛國般的神秘景象,展現了詩人對佛理的思考和對寧靜超脫生活的追求,在描繪山水的同時融入佛理,豐富了詩歌內涵。
隨緣順化行方便。豈敢微生倦。唯望英豪皆向善。遵崇內教,外施洪行,各把頑心煉。兩肩童子相攀戀。報應頭頭顯。家道興隆多喜宴。同躋福壽,永除災障,勿昧修真愿。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天鑒重揩萬物羞。悔將靈澤付塵謀。團圞杯底酌離憂。手掬清光疑入夢,情耽黃卷懶回眸。一宵吟斷幾年秋。
月白江空露下時,誰家笛傍晚風吹。情深可奈消無酒,景好惟須對以詩。欲譜新詞三弄里,那堪苦調幾聲悲。將眠又起呼舟子,船過山陽且莫遲。
金風玉露屬清秋,物外乾坤事事幽。高士抱琴何處去,只疑身在廣寒游。
雨落殘紅曉更多,留春不住柰春何。春來莫遣傷春后,幾度春歸兩鬢皤。
君住仙壇歸路遙,人間塵慮盡冰消。微風半脫烏紗帽,明月閒吹紫玉簫。出水芙蓉鳴翡翠,繞墻薜荔護芭蕉。日長應共羅浮客,時復松花酒一瓢。
世祖中興憶故人,風云不應應星辰。一絲九鼎關輕重,未必丹青寫得真。
露井疏桐晚,風亭碧藕秋。卷簾山月上,水宿見雙鷗。
三宮九廟事方危,狼子心腸未可知。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
莫恨隨風片片飛,微酸暗結已無疑。世人欲識和羹效,看取高宗夢覺時。
生怕秋蟲稻把稀,腰鐮爭出傍晴輝。尻高首下泥中鶴,啄得黃云盡始歸。
白日天門近,青山御帳空。亭虛從眺覽,樹古自登封。過鳥層云上,鳴泉萬壑中。翠華春不返,惆悵昔人蹤。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幾日黃梅雨,平吞綠樹灣。犬驚船上屋,蛟縱水沉山。兩屐難乘興,三杯暫破顏。人生亦堪笑,咫尺是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