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鉏
兩間陋屋牓經鉏,經是心明鉏是蔬。
種果始初花可翫,遶墻藤蔓實堪儲。
若能棲止身為鳳,何必奔馳食要魚。
人見此間無五畝,誰知藝圃本寬舒。
兩間陋屋牓經鉏,經是心明鉏是蔬。
種果始初花可翫,遶墻藤蔓實堪儲。
若能棲止身為鳳,何必奔馳食要魚。
人見此間無五畝,誰知藝圃本寬舒。
兩座簡陋的屋子匾額寫著“經鉏”,研讀經籍能使內心澄明,耕種菜蔬可收獲果實。種下果樹起初能賞玩花朵,繞墻的藤蔓果實也值得儲存。如果能像鳳凰一樣棲息于此,何必四處奔波追求美食。人們只看到這里沒有五畝地,卻不知這耕種的園子本就寬闊舒心。
牓:同“榜”,匾額。
翫:同“玩”,賞玩。
棲止:棲息、居住。
藝圃:種植園圃,這里指耕種之事。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一種遠離世俗繁華、生活相對簡樸的環境,可能是在鄉村或田園。當時社會或許充滿追名逐利之風,詩人借此詩表達自己對寧靜、淡泊生活的追求和堅守。
這首詩主旨是宣揚一種淡泊名利、安于簡樸生活的理念。其特點是通過具體意象和對比手法,將哲理融入日常生活場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反映了部分文人的精神追求。
參商各兩地,郁郁苦懷思。不見回轅日,空憐執手時。清霜疏柳脆,明月斷鴻遲。歲晏無消息,安知會晤期。
門前終日泊樓船,隔岸風斜雨若煙。海內故人頻問訊,街頭新曲正流傳。側身天地詩三百,落魄江湖酒八千。別有逸情追北宋,同歌古調頌華年。江畔遙看上峽船,斜暉脈脈水生煙。秧歌隊向樓臺去,人日詩憑電信傳。撩眼百花風廿四,出門一笑路三千。相逢共道春光好,姹紫嫣紅又一年。綠水輕搖野渡船,空山雨后靜無煙。佳人乘醉翩翩舞,新詠隨風再再傳。夢里青春猶十八,鏡中白發已三千。街頭倘遇同窗友,杯酒盤桓話昔年。盈盈春水送歸船,峰嶺嵯峨入暮煙。高峽平湖隨爾唱,移民鄉夢倩誰傳。望門歌哭人三代,回首蒼茫路八千。遙想故山風景好,家家踏磧過新年。曾弄中流逆水船,依稀往事已如煙。謊言閃爍長流布,痛史模糊恐失傳。自古法門稱不二,于今邪道動逾千。春風不管人間事,吹綠江南又一年??嗪Ul乘彼岸船,礦工枯骨化青煙。域中幾處悲吟起,歲暮頻聞捷報傳。高峽黔黎遷百萬,深宮紅袖舞三千。螢屏一例多溫暖,歲歲祥和大拜年。一自南湖聚畫船,晴空霹靂雨生煙。九州生氣隨波去,十月槍聲動地傳。不管饑寒人七億,敢教世界劫三千。無辜最是燕山月,照見夜臺臭萬年??捎虚L風破浪船,云帆滄海入荒煙。和諧令喜中樞下,統戰歌喧兩岸傳。下崗倚門過萬萬,登臺許愿已千千。還將樽酒酬人日,遮莫春光屬狗年。
橫湖十頃琉璃碧。畫橋百步通南北。沙暖睡鴛鴦。春風花草香。閑來撐小艇。劃破樓臺影。四面望青山。渾如蓬萊間。
予讀柏舟詩,遙遙慕芳軌。兩髦實我儀,靡他矢之死。不謂千馀年,聞風有麥氏。麥氏村家姑,羞與村姑伍。十六歸延陵,茹荼不言苦。擬學雙鸞飛,忽作孤鸞舞。一醮義不忘,妾命輕如土。母也不諒人,煩言益酸楚。母謂妾無兒,懷中抱孤女。母謂妾無田,衣食在機杼。妾心一片鐵,不入紅爐滅。妾心萬鈞石,不觸洪波裂。發何剪兮元可截,妾心白兮不可涅。柴門寂寞草芊芊,冷落風霜六十年。六十年中無笑面,此日開顏見所天。潭流山下水悠悠,潭流山上多松楸。松楸不彫水不竭,清風萬古留荒丘。吁嗟婦人誰似麥,心如冰兮肌如雪。至今熱永村邊水,流到墓前不敢熱。
義重云霄一羽輕,千山飛度集仙城。忽驚南極星芒墜,重閱南天海浦清。掩淚有情傷望道,歸舟無計駐行旌。白云斷隔齊云路,安得長依月共明。
太行幾日為平地,巫峽何年是坦途。三見揚塵東海底,誰能有眼似麻姑。
古堞攀躋最上層,煙蕪渺渺望中平。大河波浪排空濁,少室峰巒隔岸青。巷陌雨馀林影潤,城壕風起柳花輕。平生最喜登高賦,況有沽來酒滿瓶。
往昔逢君最妙年,朱霞天半已軒軒。論文豈是無張說,取友何期得邴原。談笑坐輕千疊嶂,吹噓誰送九重閽。不應海嶠能留滯,早晚公車采至言。
西風亂拍闌干曲,瀟瀟一山涼雨。敗葉零丁,殘蟬斷續,誰念籬邊孤侶?重尋舊圃。正花怯寒衣,剩香狂吐。寂寂高山,一秋心事共誰訴?盈盈輕墜粉淚,惹愁人已杳,空對愁賦。月落星沉,云飛夢遠,多少生涯思緒。新聲漫譜。怕錦瑟弦冰,角商凄楚。霧壓江天,斷鴻飛倦羽。
手把鴉鋤辟草萊,小園點綴傍城隈。稚松怒欲成龍去,怪石飛從靈鷲來。夜夢蕉喧聽雨館,春寒花上避風臺。到門絕少高車客,不許奚童掃綠苔。
五車拄腹成何事,空受才名二十年。一壑生涯長齟齬,邇來行李已三遷。淵明心遠自無塵,豈必山涯與水濱。云氣日佳飛鳥樂,寥寥此意付何人。疇昔持心欲見賢,肯容閭巷快爭先。豈知咫尺隔千里,空誦白云長在天。頖宮夫子日扃門,厭聽兒曹說怨恩。猶念貧交無與樂,時流妙語到荒村。
乽人珍重使君行,獨立層霄捧日情。路入瀛洲青鳥近,朝看南越白云明。
天末長風發,孤舟送上溪。鷗群沖浪起,雁陣入云迷。林帶荒煙暝,山銜落日低。蟹螯空薦酒,痛飲醉如泥。
誰辟云居境,依稀古化城。獅柑霜過熟,鳳竹雨來青。石悟禪中語,鐘收飯后聲。我來臨絕頂,一覽小蓬瀛。
三春半坐雨聲中,麥秀今朝氣漸融。晚樹鶯啼滿山綠,不應又作妒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