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金樓子后
牙簽萬軸裹紅綃,
王粲書同付火燒。
不于祖龍留面目,
遺篇那得到今朝。
牙簽萬軸裹紅綃,
王粲書同付火燒。
不于祖龍留面目,
遺篇那得到今朝。
萬軸珍貴書籍用紅綃包裹,像王粲的藏書一樣都付之一炬。若不在秦始皇焚書時留下些痕跡,這些遺篇怎能流傳到今朝。
牙簽:指代書籍,古代藏書以牙骨為簽。
萬軸:形容書籍數量多。
紅綃:紅色的薄綢,這里指包裝書籍的物品。
王粲:東漢末年文學家,他藏書豐富。
祖龍:指秦始皇,傳說他曾大規模焚書。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看到有關《金樓子》等書籍流傳的記載,聯想到歷史上秦始皇焚書等事件,有感于書籍在歷史變遷中命運多舛,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書籍文化傳承的艱難。其突出特點是借歷史事件表達情感,以小見大。在文學史上雖不具有重大影響力,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人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開春七日得喜報,便似沉疴一日痊。太子撫軍衣有纊,相臣憂國食無膻。璽書褒重二千石,斗米價平三百錢。戴白老人稱萬壽,吾皇今是中興年。
路轉芳洲面面風,回環慚愧刺船翁。畫橋東北桃花塢,時有飄紅落酒中。不知芳物過春風,傲兀扁舟怯浪翁。得似王猷剡溪上,何須范蠡五湖中。
吳歈工艷曲,新賦近何如。忽枉故人駕,來尋避俗居。村童迎竹馬,野老薦盤蔬。若問幽棲事,殘窗檢舊書。
一條寒泉色,迤?穿石下。秋雨何處尋,猶馀白虹掛。
昔歲理人術,今朝種樹書。太恩番是累,非種亦須鋤。身老兼栽藥,家貧待畜魚。求羊還愧我,肯許叩精廬。
功罪千秋孰與論,驪山風雨轉乾坤。劫灰未共狼煙凈,淚灑秦川吊舊痕。
毀盡榮名誤盡吾,事猶不解酒家胡。卿來賣此忘憂物,一世歡顏買得無?
去國十年雁影秋,又逢離別可堪愁。猿聲一道巴山黑,黃葉孤城月滿樓。
位極功高謝亦宜,眼中曾復見同時。鄭公人國心偏重,呂相兒孫福自私。憶賜黃扉麟幾易,得來青社燕先知。三楊相業圖形在,共指凌煙識帝師。
憶昨初南渡,人情正自危。起平王室亂,笑指楚囚悲。投箠來方銳,乘桴計不疑。還師期克敵,遺恨失斯時。
西湖薄,如一勺。公德厚,吳山阜。綠蟻醺,白日曛,去弋燕山云。
信是春多雨,村村水接連。荷蓑黃犢外,倚杖白鷗前。既足供詩句,何須乞酒錢。古人應念此,動即賦歸田。
萬物正搖落,梅花獨可人。空中三五點,天地便精神。
酒傾蘭勺石泉香,水剪荷盤露氣涼。誰料十年江海興,閉門疏雨對橫塘。
天臺之東巨瀛海,濛濛元氣浮無邊。應真十六山中來,徑渡萬里蛟鼉淵。巨靈前驅海若伏,翠水帖帖開紅蓮。神螭猛獸競軒翥,穹龜巨魚相后先。一山浮玉當其前,石室古蘚垂千年。異人高居役眾鬼,挽過巨浸如飆旋。貝宮神君迎且拜,明星玉女爭花妍。陰風黯淡百怪集,芙蓉旂影飛翩翩。石橋回望渺何處,紫翠明滅空云煙。問渠飛錫何所往,毋乃鷲嶺朝金仙。金仙雪山方宴坐,笑汝狡獪何紛然。書生平生未省見,太息此畫人間傳。清時麟鳳在郊野,白日杲杲行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