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巾山
環走層岡馬脫鞿,兩峰平地玉頎頎。
南臨澥島金鼇涌,東望叢祠白鶴飛。
日出市聲朝霧散,云沈海氣暮潮歸。
居塵卻立塵埃表,徙倚天風振客衣。
環走層岡馬脫鞿,兩峰平地玉頎頎。
南臨澥島金鼇涌,東望叢祠白鶴飛。
日出市聲朝霧散,云沈海氣暮潮歸。
居塵卻立塵埃表,徙倚天風振客衣。
騎馬沿著層層山岡前行,如同駿馬擺脫韁繩般自由,巾山的兩座山峰平地而起,像美玉般修長挺拔。向南望去,海邊島嶼如金色巨鰲涌起;向東看去,叢祠旁有白鶴飛翔。太陽升起,集市喧鬧聲響起,晨霧漸漸消散;暮云沉落,海上霧氣彌漫,晚潮歸來。身處塵世卻能站在塵埃之外,我獨自迎著天風,吹動客居之人的衣裳。
環走:環繞行走。層岡:層層山岡。脫鞿(jī):擺脫韁繩,比喻自由。
頎頎(qí qí):修長挺拔的樣子。
澥(xiè)島:海邊的島嶼。金鼇:金色的巨鰲。
叢祠:叢林中的祠廟。
徙倚:徘徊、流連。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考證。推測詩人在游覽巾山時,被眼前的壯麗景色所震撼,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或許社會相對穩定,詩人得以悠然游覽山水,借景抒懷。
這首詩描繪了巾山及周邊的景色,主旨在于贊美自然之美和表達超脫塵世的情懷。其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意境開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并非極其著名,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山水的審美和情感寄托。
憶昔江南未起兵,吳山越水共知名。蘋萍日暖游魚出,桃李風和乳燕鳴。紫陌塵埃嘶步景,畫船歌管列傾城。于今征戍誅求盡,翻對鶯花百感生。
美人弄秋水,照映冰雪容。云巾紫霞佩,合在蓬萊宮。蘭舟桂為楫,泛泛清江中。今日西飛燕,明日南飛鴻。三山有仙客,綠發顏如童。期爾乘白鳳,縹緲翔天風。
陳平素無行,終為漢相國。陰謀固可鄙,奇計凡六出。后來諸呂難,卒賴陸賈力。豈緣富且貴,臨事意反詘。智者猶若斯,請為愚者說。
緇帷穿越逝聯翩,浮世悠悠過億年。卿我往來誰又見,石投于海浪依然。
水曹清貴治吳邦,更有風煙助錦囊。后夜吳松江上月,多應移照柏臺霜。
瞻彼飧霞子,萬里來羅浮。結束長安陌,聊以寄薄游。中懷既不開,兀坐生羈愁。俛仰一世間,局促何所求。郁郁遂成篇,燦燦云霞流。凌厲起高唱,作者徒悠悠。人生易奄忽,焉得無深謀。黃庭一以悟,萬事良蜉蝣。振衣馭天風,長逝不可留。咄咄迷途客,棲遑良足羞。
清宵三五涼風發,湖上閑吟步明月。涓涓流水淺又清,皎潔長空纖靄滅。水光月色環相連,可憐清景兩奇絕。
寒風易水已成悲,亡國何人見黍離。枉是荊王疑美璞,更令楊子怨多歧。胡笳暮應三撾鼓,楚舞春臨百子池。未抵索居愁翠被,圓荷清曉露淋漓。
云變雷奔電燄獰,銀河忽決雨如傾。蒼龍鬧罷自歸去,留與淫蛙得意鳴。
鼎立蒼峰峙翠苔,遙看銀漢列三臺。誰言拔地三千丈,斗色平連上帝臺。
小衾孤枕興蕭然,況是清明到客邊。千里有家憑遠信,一春多病但高眠。梨花淡月秋千影,楊柳東風蠟炬煙。總是少年行樂處,只今惆悵酒尊前。
萬里尋山一仆從,好憑鐵軌快如風。中原王氣知將盡,浩浩黃河水不雄。
片云初出岫,南北自飛揚。舊日橋邊路,猶聞舄履香。
翠谷吞霞,丹厓隱日,瑤草綠迷仙路。復宇層臺,雞犬不知何處。花對發、洞里嬌娥,璧雙美、人間才子。信奇緣、水合云交,香風滿徑共歸去。嘈嘈鸞鳳簫管,九醞瓊漿碧,冰盤麟脯。滄海深深,將比此情難侶。奈塵臆未斷愁根,被啼鳥苦催歸思。嘆多少樂極生悲,落花思故樹。
抱節元無心,凌云如有意。置之空山巾,凜此君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