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程丞游清水巖黃龍山韻 黃龍山 其二
未聞衲子著深功,但見龍孫送好風。
尊宿尚留雙塔在,眾丘皆讓一山雄。
禪關暫到何須住,法窟雖深豈用窮。
若問如如心自在,夢魂不入大槐宮。
未聞衲子著深功,但見龍孫送好風。
尊宿尚留雙塔在,眾丘皆讓一山雄。
禪關暫到何須住,法窟雖深豈用窮。
若問如如心自在,夢魂不入大槐宮。
沒聽說過僧人在此下過深厚的修行功夫,只看見新生的竹筍送來宜人的清風。高僧大德留下的雙塔還在,眾多山丘都顯得矮小,唯有這一座山雄偉獨尊。禪關暫時到訪,又何必長??;佛法的洞窟雖然深邃,又哪用窮盡。若問那自在的真如之心,夢魂都不會進入虛幻的大槐宮。
衲子:僧人,因僧衣常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故稱。
龍孫:竹筍的別稱。
尊宿:指德高望重的高僧。
禪關:指佛教修行的關隘、境界。
法窟:指佛法深奧之處。
如如:佛教語,指事物的如實之相,即真如。
大槐宮: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指虛幻的夢境或富貴權勢。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游覽黃龍山清水巖時,受到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佛教氛圍的感染而創作。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借此表達自己對佛法和人生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借游覽黃龍山的所見所感,闡述對佛法和人生的看法,強調內心自在、不被虛幻迷惑。其特點是將自然景觀與禪理相結合,語言質樸而富有深意。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感悟。
奉報富春姑。休要隨余。而今非婦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脫免三涂。煉氣莫教粗。上下寬舒。綿綿似有卻如無。個里靈童調引動,得赴仙都。
勝日須行樂,聯鑣過水西。桐花嘶騕裊,松樹隱招提。碎月灘聲在,披云黛色迷。老僧談故跡,隨處可留題。
無客長閉門,客來共心賞。去來亦何心,春風芭蕉長。
都市懸壺久,香名膾人口。傳家有異方,醫國稱奇手。年來憶故鄉,幾度頻搔首。賜歸出都城,離筵對尊酒??吐芬缓伍L,交情亦何厚。惜別重徘徊,忍折官亭柳。去去到家時,還寄音書否。容山有高士,術業岐黃技。幾年客京華,清名播人耳。賣藥不論錢,宋清良可比。于今謝老歸,琴書足行李。夜來宿雨馀,綠漲官河水。去去棹輕橈,凌風勢如駛。故鄉渺何方,三茅白云里。
對西風、悵然懷古,坡翁馀韻猶駐。斷崖千尺鐘聲蕩,空繞插天煙樹。凝恨處,淚暗滴、亭前苔掩尋仙路。愁絲萬縷??v慧劍橫霜,應難盡斬,都向鬢邊聚。雙流匯,一線清渾共睹,三生恩怨誰訴?何當嘯詠江湖上,穩泛扁舟歸去?詩漫與,酒半醉、小孤山下邀神女。妝臺絮語。重理舊時狂,銀箏彈罷,波外起鷗鷺。
深春亭館客來稀,坐看幽花著雨飛。十二碧闌鶯語細,江南夢好未思歸。
羈客無頒朔,窮年有此朝。山明仍戴雪,水落不通潮。黃道環辰極,青陽轉斗杓。仰關身萬里,轉壑夢連宵。
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鳥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鳳不來。良馬足因無主踠,舊交心為絕弦哀。九泉莫嘆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臺。
鑿山開道曲江公,古廟遺墟草莽中。我有瓣香無處祝,裴回松下溯吟風。
天地有情俱是感,兔蟾應自念嬋娟。分明照見山河影,一歲無如此月圓。
孤館春寒,蕭索當年張緒。漫張望云鬟玉臂,清輝何許。碎瓦堆中鄉夢斷,牛羊下處旌旗暮。更幾番、燈火憶江南,聽殘雨。屈原是,陶潛否,思欲卻,天閽訴。慨蜂蠆盈野,龍蛇遍土。花落休吟游子恨,酒闌擲筆蕪城賦。望橫空、鷹隼忽飛來,又飛去。
鼎沸秦湯滿世間,恨無涼雨洗松關。道人識破先天易,又欲攜包過別山。
縣齋寂寂遠塵氛,草滿圜扉翠欲熏。日轉棠陰侵席過,風回琴響隔花聞。水分九派通蒼海,地擁三關壓紫云。河朔近來為令者,路人爭道不知君。長亭云樹擁征鞍,意欲留君計轉難。竹騎豈惟迎郭伋,蒲鞭直欲繼劉寬。班聯曉陸承殊寵,績考春曹陟最官。此別信知應未遠,楊花香襯馬蹄還。
扁舟容與望林隈,暇日排愁水面回。陡憶昔年船口去,凝晨送我渡江來。
休將宅相問烏衣,似舅如甥已自稀。卻月觀頭金粟樹,可能先折一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