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永泰顯上人個中庵 其二
內外及中間,無處尋這個。
若舍內外中,又向鬼窟坐。
團團踏故跡,笑殺牛挽磨。
隨處即個中,始顯機用大。
內外及中間,無處尋這個。
若舍內外中,又向鬼窟坐。
團團踏故跡,笑殺牛挽磨。
隨處即個中,始顯機用大。
無論身體內外和中間,都找不到這個‘個中’的東西。如果舍棄內外中去尋找,那就如同在鬼窟里枯坐。像這樣團團地踏著舊的蹤跡,就像牛拉磨一樣可笑。其實隨處就是‘個中’,這樣才能顯出機用廣大。
個中:此處指某種玄妙的境界或事物。
鬼窟:比喻陷入錯誤、偏執的修行狀態。
機用:指修行中的靈活運用和智慧展現。
這首詩創作于作者與顯上人交流佛法修行感悟之時。當時佛教修行者中存在著一些執著于形式和固定方法去探尋佛法真諦的現象,作者針對此創作此詩以開導。
此詩主旨是打破人們對修行的常規認知,強調應不拘泥于固定方式,隨處體悟真理。其特點是用形象的比喻和直白的語言闡述深刻佛理,在禪詩中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引導修行者開拓思維。
煙絲翠交。山痕黛描。宮鶯啼上花梢。學微風過簫。春寒露桃。晴波畫橈。蘼蕪繞遍芳皋。覓當年鳳翹。
仲尼探元化,幽鴻順陽和。大運自盈縮,春秋遞來過。盲飆忽號怒,萬物相紛劘。溟海皆震蕩,孤鳳其如何。
異縣逢春啟,羈懷百不堪。頻傾次道釀,聊喜阿云談。棣萼仍清集,辛盤助半酣。綵幡驚節物,玉屑瑞田蠶。太簇律初應,德星堂不慚。共誇筵秩秩,那羨府潭潭。濟美三公后,逃禪二老參。清歡時擇勝,沖操自廉貪。丹荔來閩部,黃魚出嶠南。云泉烹賜茗,羅帕薦珍柑。經醉香浮座,言歸鐘動庵。蕭然文字飲,共賦鹿鳴三。
溪上層層云錦山,垂楊盡處是龍灘。不是孤舟來逆上,何人知道世途難。
黃金臺壯帝王州,我亦曾為汗漫游。不入鳳池鹓鷺序,依然天地一沙鷗。
安得茅茨美化流,弦歌多著武城游。文章久矣經天地,孝悌非徒淑黨州。惟有命焉軻不謂,貧非病也憲何羞。曼相能使人相類,莫信詩人浪訴愁。
日月跳雙丸,陰陽馳四騶。海水復清淺,萬古信悠悠。咄哉世俗子,真如貉一丘。三楚冠劍盡,空看逝波流。悲來俯長劍,沾臆淚不收。何事馬蹄間,非夫良足羞。終恐鄧禹笑,三十未封侯。
四山落木正秋聲,獨上高峰望眼明。樹色遙連閩嶠碧,江流不盡楚天清。云中想見雙龍轉,風外時傳一笛橫。莫遣新愁添白發,且呼明月醉沉觥。
小山蒼翠,竹影橫窗畔。青縷斷薰爐,覺身居、風臺月觀。清香招近,誰為植幽叢,金作蓓,蕾成花,尚帶鵝黃淺。漢宮半額,未許人間見。不比嶺前梅,問無因、天高水遠。宜煙宜雨,淡淡一枝春,乘好興,綴新詩,只恐冰生硯。
一榻中林畔,如椽大海頭。豐碑騰六合,巨榜揭千秋。妓狎東山臥,賓殘北海游。瑯琊雙墓在,天意合吳鉤。
井梧葉下,西風正喜洗塵顏。猶然火甑之間。誰釀一天霖雨,爽氣滿河關。甚憂民老子,頓覺心寬。風亭月軒。更何用、種瑯玕。自有平生節操,未老投閑。群鳥聲里,又驚覺、黃粱夢一番。沉醉后、處處麇山。
萬里長江遠,扁舟一葉孤。山連彭澤縣,水接洞庭湖。客市魚堪買,人家酒可沽。丹心頻念闕,指日到皇都。
楊柳薰風池閣,桃花流水橫塘。魚浪晴吹絮暖,燕泥雨過芹香。
談道鄙俗儒,遠自太史走。仲尼實不死,于圣亦何負。紫文出吳宮,丹雀本無有。遼哉廣桑君,獨顯三季后。
掩蘭燈,搴蕙帳。支枕寄幽想。并入哀弦,秋雨夜深響。差同憶語如皋,風懷秀水,只付與、旗亭凄唱。鎮惆悵。為卿點染生綃,依約舊門巷。駐馬斜陽,疏柳尚無恙。斷腸剪剪青螺,遙峰兩點,可略似、風鬟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