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虛以公檄出糴作詩寄葉伯永且言其道途之艱因次韻以寄
詩來君馬嘆玄黃,正坐鹽車道路長。
倒壑枯槎無復綠,并巖殘菊尚余香。
眼看落日還應眩,心對寒溪卻暫涼。
昔日維摩君記否,邇來衰病亦懷鄉。
詩來君馬嘆玄黃,正坐鹽車道路長。
倒壑枯槎無復綠,并巖殘菊尚余香。
眼看落日還應眩,心對寒溪卻暫涼。
昔日維摩君記否,邇來衰病亦懷鄉。
你詩中感嘆奔波之苦,就像拉鹽車的駿馬疲憊不堪,只因路途太過漫長。山谷里倒下的枯木再難返綠,挨著山巖的殘菊還留存著余香。眼看落日會感到眩暈,面對寒溪內心卻暫時清涼。你還記得昔日的維摩詰嗎,近來我也因衰病而懷念故鄉。
玄黃:指馬因勞累而毛色由正常變得雜亂,這里形容馬的疲憊。
鹽車:典出《戰國策·楚策四》,千里馬拉著鹽車上太行山,比喻賢才不得志。
倒壑枯槎:倒在山谷里的枯木。槎,樹木砍去后剩下的根株。
維摩:即維摩詰,是佛教中一位在家的大乘佛教居士,這里可能借指與友人相關的某種情境或人物形象。
邇來:近來。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友人崔子虛因公務外出糴糧,路途艱難,寫詩寄給葉伯永,詩人次韻作答。可能當時社會環境較為動蕩或生活條件不佳,導致人們為生計或公務奔波勞苦,詩人也處于衰病狀態,由此引發對故鄉的思念。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奔波之苦的同情和自身的衰病懷鄉之情。其特點是借景抒情、用典自然,以平實的語言傳達出真摯的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流和情感表達。
從容中道絕功勛,野鶴昂藏不類群。雙眼炯如潭底月,一身閑似嶺頭云。撮來大地如粟粒,放去龜毛重九斤。三載相依話疇昔,我初無說子無聞。
剡剡星虹白日寒,山香一曲落云端。乘虬道士排空去,怒雨聲搖碧玉巒。
一帆辭槜李,兩日到云間。江路依松轉,柴門映竹關。顏隨秋色老,夢逐暮潮還。忽聽華亭鶴,悵然思舊山。
洞門黃葉鎖秋深,野客來游悵古今。恍惚漫傳龍跡在,虛明真似佛光臨。蒼空日月流元化,白晝云雷起太陰。昏黑下山蘿徑遠,殿鐘龕磬裊馀音。
綠水池邊舊釣磯,何時歸去濯征衣。千年城郭應無恙,祇怕風塵老令威。
五云樓閣世間無,日月龍光出綺疏。王母眾中金羽蓋,雙成扶下紫云輿。
兒時意氣謾騎鯨,幾向欄干袖手憑。今日逢君成一笑,卻慚窗下讀書燈。
回廊寂寂鎖齋居,白日都消病歷馀。竊食大官無寸補,綠陰亭上勘醫書。
泮宮高閣切云成,藜杖將分太乙精。滿架縹緗過二酉,當檐奎壁引長庚。筆從眾巘齊沖斗,帶合雙流兩抱城。柱史神君收地脈,重看文獻在西京。
一陣春風起,依然故舊情。墻根霜下草,吾與汝更生。
佳節難逢總浪拋。何須止酒也無肴。妒他新綠繡江郊。三步兩橋縈斷夢,雨絲風片漾輕舠。積年創痛忍重搔。
簪花楚楚歸寧女,荷鍤紛紛上冢人。萬古人心生意在,又隨桃李一番新。
道人江南來,快作臨川語。立談當夕照,鄉閭問安否。坐令十年心,想見西津渡。少年游諸方,乃欲追佛祖。清韻不可摹,髣髴見眉宇。豈止義中龍,當作文中虎。西風健行李,暫會還徑去。我如社后燕,并立理歸羽。□□□□云,風約聊復住。勿長應深溪,當作人間雨。
落日橫京口,停云更黯然。經旬同去住,此夕異風煙。目斷寒蘆外,魂銷短燭前。榜歌頻起聽,永夜不能眠。
最憶蕪城車馬地,草堂花竹凈風煙。地偏廛市同真隱,貌古衣冠似列仙。清愛碧簫吹海月,靜看玄鶴舞芝田。綠蒲青艾俱生色,歲歲開尊午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