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簿不憚暑途親扣石金祈雨蓋有志乎民者也以小詩簡之
饑饉憂渠欲洊臻,大田不雨已生塵。
何人有力能鞭石,老令無能漫積薪。
諸佛未嘗違眾愿,上蒼寧不憫斯民。
誠煩仇覽登山履,為扣巖前彼上人。
饑饉憂渠欲洊臻,大田不雨已生塵。
何人有力能鞭石,老令無能漫積薪。
諸佛未嘗違眾愿,上蒼寧不憫斯民。
誠煩仇覽登山履,為扣巖前彼上人。
我擔憂饑荒會再次降臨,大片農田久未下雨已揚起灰塵。誰有能力像鞭石般喚來雨水,我這老縣令沒本事只能徒勞地堆積柴薪。諸佛從未違背眾人的愿望,上天怎會不憐憫這些百姓。實在煩勞您像仇覽一樣不辭辛苦,去叩訪那巖前的高僧祈雨。
饑饉:饑荒。洊臻:再次到來。
鞭石:傳說秦始皇欲渡海觀日出處,有神人驅石下海;石行遲緩,神人鞭之,流血。這里借指有能力喚來雨水。
老令:作者自稱。漫積薪:白白地堆積柴薪,可能暗指古代有積薪自焚求雨的做法。
仇覽:東漢官吏,有賢名。這里借指王簿。
上人:對僧人的尊稱。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是當地遭遇旱災,農田缺水,百姓面臨饑荒威脅。王簿為了百姓,不顧暑熱,親自去石金處祈雨。詩人有感于王簿的行為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旱災下百姓的擔憂以及對王簿為民祈雨行為的肯定。其特點是情感真摯,用典自然。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官員心系百姓的情懷。
興在桃源山水間,幅巾藜杖每忘還。沙田雨濕青牛臥,石洞花深白鹿閒。
尺簀編黃蘆,節□數須只。長短隨所宜,張弛易為摘。一傍系腳索,若網綱總緝。北人布為帆,南俗篷以荻。舟師貪重載,高掛借風力。順流與溯波,巨鹢添羽翮。望從遠浦來,一片云影黑。亂沖渚煙開,重帶江雨濕。百里不終朝,用舍從順適。夕陽見晚泊,堆疊紛襞積。水雖物善利,其助乃爾益。
三峰琳宇狀,松老鶴知還。江白南徐月,樓青北固山。浮云通地肺,古洞敞天關。寄語尋仙者,蓬萊只此間。
誰家長不死,死事舊來均。始憶八尺漢,俄成一聚塵。黃泉無曉日,青草有時春。行到傷心處,松風愁殺人。
去年中伏在南園,同聽清泉引綠樽。今日諸君又高會,獨嗟移疾臥西軒。
健碧倚天無數峰,眼前渾似故人逢。問來識面知何處,應在頤齋詩卷中。
青山原有約,黃屋本無期。獨坐云生榻,閒吟月到池。
走馬過營門,金甲吐光焰。笑我讀兵書,何如去學劍。
觸處是花開,孤高不受埃。春風別有意,時有暗香來。
十年嘗作犍為令,四脈嘗聞憫俗詩。共嘆才高堪御史,果能忠諫致戎麾。會稽特欲榮翁子,馮翊猶將試望之。船系河堤無幾日,南公應已慳來遲。
料峭西風緊。重陽后、菊英生怕吹損。銀屏暗護,瓊筵乍敞,淡如人俊。籬邊送酒誰過,徑欲把、陶家錯認。看小窗、斜月篩簾,幽香碎攪寒暈。尊前一寸抽芯,吟蛩解得,催老霜信。清歡待續,群芳怎殿,要將花問。繁華避他春色,笑隱逸、呼名恰稱。拌醉歸、仙蝶勾來,秋還在枕。
子猷吾舊好,乘興過林扉。席外滄波近,歌邊白鳥歸。浦煙開霽色,松日轉春輝。學士呼新酒,寧教幽事遲。
精廬高傍玉蟬峰,采葛歌成意更濃。把臂共揮花下麈,連床同聽佛前鐘。覆棋憐爾如王粲,倒屣何人是蔡邕。白首交期誰得似,寺門遙指歲寒松。
北窗無人春睡安,時聞春樹鳥關關。老翁元是避喧者,又欲移家向別山。
恭覽周神寢,回徑歷羊腸。伊昔著嘉名,兆稱天子岡。勢連嵩華遠,水繞湘流長。蟠互丘巒勝,榮休王氣昌。龍藏忽二紀,松柏皆踰墻。上帝悅明德,眷此受命鄉。惟盤壯南服,允作萬世防。慎固永弗移,山祇告吾皇。鐘靈發禎應,天定非人量。河山亙終古,孝德無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