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張光祿榮佚堂
疏氏昔二傅,張氏今兩卿。
相去千余載,能與同令名。
亦嘗更侍從,況有冰玉清。
世懷山東業,力制河北兵。
云煙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白首無所為,脫身吳楚城。
七十還印綬,不以名教輕。
葺堂讀舊書,時出郊郭行。
水邊觀游魚,樹底愛啼鶑。
適逢野老語,復問農人耕。
紛紛世上士,車馬無此情。
疏氏昔二傅,張氏今兩卿。
相去千余載,能與同令名。
亦嘗更侍從,況有冰玉清。
世懷山東業,力制河北兵。
云煙忽起晦,日月不得明。
白首無所為,脫身吳楚城。
七十還印綬,不以名教輕。
葺堂讀舊書,時出郊郭行。
水邊觀游魚,樹底愛啼鶑。
適逢野老語,復問農人耕。
紛紛世上士,車馬無此情。
從前疏廣、疏受曾為太子太傅、少傅,如今張氏兄弟官至兩卿。相隔一千多年,他們能有同樣美好的名聲。他們也曾擔任侍從之職,況且品行如冰清玉潔。世代懷有山東的家業,有能力節制河北的軍隊。局勢如云煙忽然昏暗,日月都失去光明。年老后無所作為,脫身來到吳楚之地的城邑。七十歲歸還印綬辭官,不輕視名教。修繕廳堂閱讀舊書,不時到城郊出行。在水邊觀賞游魚,在樹底喜愛啼鶯。恰好與野老交談,又詢問農人的耕種情況。世上那些紛紛擾擾的人,乘車騎馬卻沒有這樣的閑情。
疏氏昔二傅:指西漢疏廣、疏受叔侄,曾分別為太子太傅和少傅。
兩卿:指張氏兄弟二人擔任卿一級官職。
令名:美名。
更:經歷。
冰玉清:形容品行高潔。
山東業:泛指家族在山東的產業等。
河北兵:可能指河北地區的軍事事務等。
印綬:指官職。
名教:以正名定分為主的封建禮教。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一定的動蕩或官場的復雜情況。詩人可能看到張氏兄弟在年老后能淡泊名利、回歸閑適生活,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張氏兄弟的品行和生活態度。其特點是通過對比和象征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和情感。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當時文人對賢良和閑適生活的推崇。
東都門外問征艘,去國身輕亦太豪。
誰可對床聽夜雨,自于同社燕春醪。
不知溫詔從天下,又罷幽尋與世遨。
從此宜休堂下夢,顧瞻松柏為誰高。
萊衣喜氣著青衫,世路從渠裂兩驂。
試問虛名空斗北,何如榮養樂陔南。
鄰墻飽聽新詩句,尊酒相從幾笑談。
聞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誰復似岑參。
詩壇得雋敵無強,獨立南豐一瓣香。
我欲句中聞妙法,君應肘后出神方。
陶镕景色春長好,流轉風光物自忙。
珍重三薰更三沐,全勝湯餠試何郎。
獵人愛麛麌,漁人愛鯤鮞。
萬物欣自遂,況也民秉彜。
家有舉桉婦,人有譍門兒。
王心至于此,壽不數耆頤。
從今日日聽新除,去馬加鞭不用徐。
最是好為三釜計,不妨頻寄萬金書。
君行霄漢無留軔,我得江湖欲縱魚。
更念起家人底事,百年門戶正關渠。
一別忘年月,重來失故初。
美髯今幾尺,銜袖竟何書。
勛業諸公在,衰遲半世余。
許身無補報,吾亦欲樵漁。
湖山政俗殊,疆理罕憑借。
壤賦無定書,民田互欺詐。
所急井田均,爭心詎難化。
入告今其時,公行毋俟駕。
長沙不足容回旋,放腳直到清虛天。
層云蕩胸意矯矯,皓月入袖情娟娟。
扶搖浩蕩九萬里,城郭仿佛三千年。
仙期汗漫直牛斗,此志理我乘風船。
野店醪香尚帶煙,中山醞久漫經年。
公營惡草安吾分,太白高吟羨子先。
好辦一尊常對月,誰能百斛更浮川。
正須澆我談天口,富貴浮云且任緣。
入均此生爾,王生樂無涯。
如將與人同,請自今夕推。
奉觴一何多,于以介壽祺。
王其敬舉觴,一念周八維。
夫君解紐去通泉,十幅風帆下碧川。
寶劍詩成光射斗,扶搖路穩翼垂天。
湖山桂老乘秋興,越水梅開近日邊。
丹扆須賢方側席,會聽鳴履上星躔。
湘雨湘田處處同,誰知公意與天通。
愛民天亦憂民事,望歲公應喜歲豐。
自古強兵先足食,從今積粟可平戎。
關中事業非難辦,要看他時第一功。
平生知己幾何人,高誼如君最好親。
鶴蓋不隨青眼顧,雞窗唯有白頭新。
今誰肯借周瑜宅,待我深知管仲貧。
腸斷眼穿明月嶺,九河傾淚一沾巾。
三人共一被,寒夜爭抽牽。
一人恥不讓,起坐遲朝暄。
明朝復雨雪,忍豈無春妍。
四時各天運,二人正鼾眠。
同里衣冠近闊疎,同年齒發多衰變。
美人宜在玉筍班,隠吏亦隨花雨縣。
有杭一葦逢迎可,每食雙魚甘旨便。
顧瞻周道竟何如,善為身謀吾豈愿。
清廟笙鏞濟濟陳,碧梧鸞鵠深深見。
由來盛事歲月晚,誰到修途肝膽健。
楊花吹水酒搖波,一請加餐再無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