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當仁不讓
拼音:dāng rén bù ràng
注釋: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后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同義詞:見義勇為 、理所當然 、身臨其境
反義詞:斗 、隔岸觀火 、隔山觀虎斗
例句:["1. 為人服務,我們要有當仁不讓的精神。","2. 大家推選他擔任會長,他當仁不讓地接受了。","3. 既然大家推舉我來當主持人,那我就當仁不讓了。","更多句子 ++"]
出處:《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印證:["1.《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源)","2.《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龔鮑》:「天生圣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故《詩》曰:『天難諶斯,不易惟王;』『上帝臨女,毋貳爾心。』『當仁不讓』,獨可以圣心參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與臣下議也。」","3.《后漢書.卷三九.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王望》:「今望懷義忘罪,當仁不讓,若繩之以法,忽其本情,將乖圣朝愛育之旨。」","4.《藝文類聚.卷五三.治政部下.薦舉》引三國魏.殷褒〈薦朱儉表〉:「朱倫,字文信,天真清亮,雅信忠篤,純粹足以激清源,美行足以廣風俗,當仁不讓,見德思義,疏達之才,強記博聞,飛辭抗論,駱驛奇逸,誠當世之俊異,一時之秀出也。」","5.《晉書.卷九七.四夷列傳》:「先王以仁宰世,不任威刑,所以剛柔靡斷,取輕鄰敵。當仁不讓,豈宜拱默者乎!」","6.《景德傳燈錄.卷一八.福州沙宗一大師》:「諸方玄學有所未決,必從之請益,至若與雪峰和尚徵詰,亦當仁不讓。」","7.清.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三.舒鐵云》:「夫作詩文者,比於當仁不讓,以太白之才,而老杜尚有尊酒重論之句,況其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