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避重就輕
拼音:bì zhòng jiù qīng
注釋:指回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指回避要點,只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同義詞:避難就易 、避實就虛 、避重逐輕
反義詞:避實擊虛 、知難而進
例句:["1. 他做事時老是避重就輕,難以擔當大任。","2. 工作就是這么多,如果大家都想避重就輕,那因難的部分誰來完成?","3. 一提到失業的事,他就避重就輕,不愿多說。","更多句子 ++"]
出處:宋 劉摯《忠肅集 侍御史黃君墓志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
印證:["1.《唐六典.卷七.工部尚書》:「少府監匠一萬九千八百五十人,將作監匠一萬五千人,散出諸州,皆取材力強壯,技能工巧者。不得隱巧補拙,避重就輕。」(源)","2.宋.劉摯〈侍御史黃君墓志銘〉:「民始不以多男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輕相去。」","3.《紅樓夢》第一○二回:「節度大人早已知道,也說我們二叔是個好人,不知怎么樣這回又參了。想是忒鬧得不好,恐將來弄出大禍,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參的。倒是避重就輕的意思也未可知。」","4.《清史稿.卷一一一.選舉志六》:「其或敗檢踰閑,僅與避重就輕,均非整飭官方之意。命詳注實跡,不得籠統參劾。」","5.《清史稿.卷一二三.食貨志四》:「臣已嚴禁,并於例給大票外,將每船裝鹽包數亦填明艙口清單,庶可杜避重就輕,不致以多報少。」","6.清.劉坤一〈復桂薌亭觀察書〉:「商販避重就輕,錙銖必較,自系實在情形。」","7.《文明小史》第六回:「稟帖上,又說柳知府許多壞話。說他如何疲軟,等到鬧出事來,還替他們遮掩,無非避重就輕,為自己開脫處分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