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語:忍氣吞聲
拼音:rěn qì tūn shēng
注釋:忍氣:受了氣不發作;吞聲:不敢出聲。指受了氣勉強忍耐,有話不敢說出來。
同義詞:含垢忍辱 、屏氣吞聲 、忍辱負重
反義詞:報仇雪恥 、報仇雪恨 、不能瓦全
例句:["1. 我如今寄人籬下,凡事都得忍氣吞聲。","2. 像這樣胡作非為的人,怎可對他忍氣吞聲?","3. 是可忍,孰不可忍,對這種侮辱,我無法忍氣吞聲!","更多句子 ++"]
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從今后忍氣吞聲,再不敢嚎啕痛哭。
印證:["1.《金瓶梅詞話》第四一回:「李瓶兒這邊分明聽見,指罵的是他,把只手氣的冰冷,忍氣吞聲,敢怒而不敢言。」","2.《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衛朝奉逐日著人來催逼,陳秀才則不出頭。衛朝奉只是著人上門坐守,甚至以惡語相加,陳秀才忍氣吞聲。」","3.《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浦被他摜的發昏,又摜倒在一個糞窖子跟前,滾一滾就要滾到糞窖子里面去;只得忍氣吞聲,動也不敢動。」","4.《紅樓夢》第二○回:「寶玉見他這般病勢,又添了這些煩惱,連忙忍氣吞聲,安慰他仍舊睡下出汗。」","5.《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九回:「茍太太聽了,也自覺得無味,要待發作他兩句,奈此時功名性命,都靠在他身上;只得忍氣吞聲,咽了一口氣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