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明清科舉考試首場所作的第一篇制藝文。又稱"首藝"。
1.比喻無味。
1.剝削人民。
1.晉葛洪《神仙傳.班孟》"班孟者,不知何許人……又能吞墨,舒紙著前,嚼墨噴之(紙),皆成文字,滿紙各有意義。"后用以稱善為文者。
1.絮聒,嘮叨。
1.咬嚙。
1.見"嚼嚙"。
1.胡說,瞎說。
①信口胡說;搬弄是非 有意見當面提,別在背后~。②無謂地爭辯沒工夫跟你~。‖也說嚼舌頭(jiáoshé·tou)、嚼舌根(jiáoshé·gen)。
1.同"嚼舌"。
2.猶閑聊。
1.同"嚼舌"。
1.猶吃喝。
2.咬食。
1.以蔬菜為食。形容飲食粗劣。
1.胡說。
1.說話斬截。
1.指經(jīng)得起咀嚼的厚味。
1.咀嚼吞食。
1.咀嚼品味。
1.猶嚼舌。搬弄是非;胡扯。
1.同"嚼牙"。
1.同"嚼牙"。
1.亦作"嚼咽"。
2.咀嚼吞咽。
1.胡言誣賴。
1.謂調(diào)弄音律。借指吟詩作賦。
1.胡編亂造。
1.謂調(diào)弄音律。
1.驚異。
1.驚懼四顧貌。
2.急切貌。
3.疾視貌。
1.借指學宮。
1.《后漢書.馬援傳》"援據(jù)鞍顧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矍鑠,形容老人精神健旺。時援年已逾六十◇以"矍鑠翁"為馬援的代稱。
2.借指六十歲以上而精神健旺的老人。
1.驚動貌。
1.借指學宮。
1.封鎖關閉。
1.關鎖。
1.封鎖包圍。
1.鎖和鑰匙。喻關鎖。
1.炬火,小火。
1.駕車之具。觼,有舌之環(huán);軜,兩驂內(nèi)側的轡繩。觼用以系軜,因稱。《詩.秦風.小戎》"龍盾之合,鋈以觼軜。"朱熹集傳"觼,環(huán)之有舌者。軜,驂內(nèi)轡也。置觼于軾前以系軜,故謂之觼軜。亦消沃白金以為飾也。"一說謂觼和枘。軜,通"枘"。高亨今注"觼,有舌的環(huán)。軜,當借為枘,橛柱,或圓或方,似現(xiàn)在的釘子。鋈以觼枘,是說白銅的觼和枘。古代貴族的龍盾上加個白銅環(huán),環(huán)有舌鉗入盾上。車箱裹釘上白銅橛柱,盾就掛在上面。"
1.驚貌;驚懼貌。
1.謂鳥獸以爪翅獵物。
2.引申指擒拿。
3.攫取﹐掠奪。
1.盜取﹐竊取。
1.輕慢﹐輕侮。
1.搶奪;掠取。
1.傳說為黃帝時動作敏捷的人。
1.以爪搏擊。
1.抓取獵獲。
1.《列子.說符》"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時﹐不見人﹐徒見金。'"后因以"攫金"謂盜劫財物。
1.亦作"攫挐"。
2.以爪相持。
3.獵取;捕捉。
4.爭奪。
5.張牙舞爪。
1.鷙鳥。兇猛的鳥。
1.猶攫噬。
1.竊奪。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