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住所。
2.居住,停留。
3.猶言起居行動。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1.如狼之顧望。
2.匈奴地名?!稘h書.匈奴傳下》"且夫前世豈樂傾無量之費﹐役無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顏師古注"匈奴中地名也。"一說謂狼煙候望之地?!顿Y治通鑒.漢哀帝建平四年》引此文﹐胡三省注云"余謂邊人謂舉燧為狼煙。狼望﹐謂狼煙候望之地。"
1.草名。莖和葉可作造紙原料,又可用來織袋子,編草鞋。
1.喻狠毒貪婪的心。
1.比喻心腸狠毒貪婪,行為卑鄙無恥。
1.喻兇惡的心性。
1.即狼居胥山。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擊敗匈奴之后,積土為壇于狼居胥山以祭天。因亦用以指聲威遠播。
1.即狼胥。
1.狼的牙齒。亦指狼牙狀的東西。
2.比喻險境。
3.比喻箭頭。指狼牙箭。
4.草名。入藥,有毒。
1.古兵器名。用堅重之木為棒,長四五尺,上端長圓如棗,遍嵌鐵釘,形如狼牙。
1.即狼牙棒。
1.古兵器名。其箭鏃形似狼牙而銳利,故名。
1.古代守城武器。
1.在河北省易縣西部,北臨易水。山峰挺拔,形勢險要,狀如狼牙,故名。1941年抗日戰爭時,八路軍五壯士同日本侵略軍在此英勇戰斗,最后寧死不屈,砸壞槍支,跳下懸崖。這一壯舉,表現了人民軍隊的高尚品質和中華民族不可征服的英勇氣概。解放后建有紀念塔。
抗日戰爭時期,在狼牙山抗擊日軍、建樹壯烈業績的五位八路軍戰士。1941年9月25日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一團七連奉命在河北易縣西部的狼牙山阻擊日偽軍的進攻,掩護地方機關及群眾轉移。全連苦戰一天,完成了掩護任務。為掩護連隊撤退,第六班班長馬寶玉帶領四名戰士,把敵人引上懸崖。他們打退敵人四次沖鋒,斃傷日軍九十余人,最后彈盡路絕,誓不投降,砸壞槍支,跳下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英勇犧牲,葛振林、宋學義負傷遇救,人們譽稱他們為狼牙山五壯士”。
1.見"狼牙修"。
1.見"狼牙修"。
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升起的煙,借指戰火~滾滾 ㄧ~四起。
1.漫無邊際的吹牛話。
1.比喻把壞人同好人一樣對待。
1.指用狼形作標志的旗。
1.狼的后裔。
舊小說、戲曲中稱北方民族的君主。
1.喻兇暴的人用心殘忍,有如野獸。
1.比喻惡人盤踞對峙。
黑膠綢。
1.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野,莖高約一米,葉互生,橢圓形,花淡紫色。根﹑莖和葉子可作藥用,有鎮痙﹑止痛的功效。
即莨綢”,俗稱香云紗”。適于做夏季服裝的絲織品。
1.莨和莠,是兩種野草。常用以喻邪惡之人,或用以指雜草叢生的地方。
1.即莨菪。草名。
1.見"嫏嬛"。
1.神話中天帝藏書處。
1.見"廊餐"。
1.亦作"廊飡"。
2.古代常朝百官,朝退后皇帝賜食于殿前廊下,謂之廊餐。也叫廊食﹑廊下餐﹑廊下食。
1.謂房屋。
義和團聯合清軍阻擊外國侵略軍的一次戰斗。1900年6月西摩爾率八國聯軍二千余人,由天津乘火車進犯北京。義和團拆毀路軌,將敵人包圍在廊坊車站。在清軍配合下,義和團發起猛攻,斃傷敵軍近三百人,侵略軍狼狽逃回天津。
1.廳堂周圍的房舍。
2.明自永樂十八年建都北京,于皇城四門﹑鐘鼓樓等處,修建幾千間民房和鋪房,召民﹑商居住或居貨,謂之廊房。
1.殿下外屋。
1.亦作"廊廟才"。
2.建筑廊廟的木材。
3.比喻能擔負國家重任者。
1.謂執政大臣。
1.擔負朝廷重任的志向。指參政的心愿。
1.即廊餐。
1.作為貿易市場的長廊。
1.殿堂周圍的房舍。
1.廊廟。
1.明時,將廊房應納錢鈔,擇居民之有力者負責交納,稱其人為"廊頭"。參見"廊房"。
1.廊室。
1.堂前的廊屋。
1.即廊餐。
1.即廊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