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攻打,討伐。
2.損害。
3.中醫(yī)學名詞。指使用性峻傷元的攻破消導藥物。
1.去信;來信。
1.普通百姓。
1.流水。
2.泅水。
3.走水路。指乘船離開。
4.經(jīng)手銀錢出入,管帳。
5.避諱語。指失火。 6.比喻走漏消息。 7.方言。指幃帳簾幕上方裝飾的短橫幅。亦指轎子四周的風簾。 8.方言。猶言跑單幫。
1.近似貓兒眼的一種寶石。
1.指非法運輸或攜帶金﹑銀﹑外幣﹑貨物等進出國境的行為。
2.指不依法納稅而在國內私運貨物的行為。
1.謂逃亡他鄉(xiāng)而死。
1.浙東舊俗?;榧奕眨宜陀H人將新娘送至男家門前即返回,謂之"走送"。
1.指為世俗名利奔走忙碌。語出南朝宋孔稚珪《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2.追逐時尚。
古代雜技節(jié)目『代已經(jīng)流行。在兩柱之間系一根粗繩,表演者從繩上走過。也有兩三人分從兩面走去,對面相逢,擦肩而過。更有在繩上踴躍旋舞”,并作倒立等動作。這類雜技,歷代又有走繩”、走大繩”等稱謂,并有硬繩”和軟繩”兩類?,F(xiàn)代的走鋼絲,即從走索發(fā)展而來。
1.舊時稱茶館飯店的服務員為"走堂"。也叫跑堂﹑堂倌。
1.即走堂,跑堂。
1.走;前往。
1.逃脫;逃走。
1.離題;越出應有范圍。
1.謂活動玩耍。
2.行走。
3.謂拉攏關系﹑牽線搭橋。跳,原指船上用的跳板。
1.同"走投無路"。
1.同"走投無路"。
1.同"走投無路"。
1.猶言走投無路。
無路可走。比喻陷入絕境,找不到出路這些鄉(xiāng)民都是叫狗財主們逼得走投無路,才逃到咱們這兒來的。
1.脫逃;放逃。
2.指走私逃稅。
3.泄漏。
1.脫逃;脫身。
1.語出《漢書.蒯通傳》"為君計者,莫若以黃屋朱輪迎范陽令,使馳騖于燕趙之郊,則邊城皆將相告曰'范陽令先下而身富貴',必相率而降,猶如阪上走丸也。"顏師古注"言乘勢便易。"后因以"走丸"比喻事勢發(fā)展順利而快速。
1.喻所求與所行相悖,難以如愿。
1.往祭山川。
1.見"走為上計"。
1.謂遇到強敵或陷于困境時,以離開回避為最好的策略。語本《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
1.見"走為上計"。
1.失卻原味。
1.猶行文。
1.舊時迷信,謂活人到陰間當差,事訖放還。
1.走訪,前往相見。
二人臺傳統(tǒng)劇目。敘清末山西遭災,佃農(nóng)太春被迫遠走西口外謀生。劇本描寫他與新婚不久的妻子告別的情景。
1.緊急發(fā)送文書。
2.緊急文書。
1.奔赴險峻處;奔走于險峻之處。
2.冒險。
1.亦作"走線"。
2.牽線。
3.形容縫制敏捷。
4.脫線。
5.猶言走門路。 6.指暗中通風報信者。 7.煙火的一種。
1.猶走樣。
2.行走的姿勢。
地質構造面和水平面交線的方向。是地質體(如褶皺、斷層、巖層等)在空間賦存狀況的一個重要參數(shù),表示地質體在地面上的延伸方向。按不同的對象分別稱為巖層走向、斷層走向等。
1.庭院內的通道,小弄。
1.走樣,變相。
2.走路的姿勢。
1.亦作"走泄"。
2.放泄,流失。
3.走漏,泄露。
1.前往請罪。
2.前往致謝。
1.離心;變心。
2.謂心不在焉。
1.小吏。
1.指臨時拼湊演員,名義上由一個或幾個單位主辦,而實際上由某幾個人組織的文藝演出。
2.謂參加這種演出。
1.猶走讀。
1.看錯;發(fā)生失誤。
1.精泄不止;遺精。
1.指航行外洋。
1.指在山林中替外商載運貨物的馬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