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驕傲自大。
1.復姓。南北朝時有爾綿氏。見《周書.段永傳》。
1.這才;于是。
2.更端發語詞,無義。
1.連詞。表承接。辭賦中常用作更端之詞。猶言至于,至如。
1.當天。
1.魏晉時一種帶有親狎情調的民歌。
1.指不拘形跡的親密友誼。
1.猶言其時或彼時。
1.當晩。
1.魏晉口語。猶言如此﹑這樣。
1.猶言如許﹑如此。
雅正;文雅溫文爾雅|雍容爾雅。
彼此猜疑,互相欺騙。也說爾詐我虞。
1.互不信任,互相欺騙。語出《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1.同"尒朱"。
2.復姓。北魏有尒朱榮。
1.耳光;巴掌。
1.即耳挖。
1.見"耳畔"。
1.鞋帽上作帶子穿系之用的扣絆﹐以狀如耳﹐故名。
1.見"耳旁風"。
〈方〉比喻暗中通風報信的人(多含貶義)。
1.古代飲器。橢圓形﹐木胎涂漆﹐兩側各有一耳﹐或裝鎏金銅飾﹐并有全部銅制者。陶制的多為明器。盛行于戰國﹑漢至晉時。
聽覺不靈老人身體還硬朗,就是有點~。
1.耳背。
1.耳旁。多見于戲曲。
指兩人的耳朵和鬢發相接觸,形容親密相處(多指小兒女 )青梅竹馬,~。
1.舊俗于除夕之夜出門﹐聽人所發出的第一聲﹐以測來年命運禍福﹐謂之"耳卜"。
1.菌類食物的通稱。
1.見"耳三漏"。
1.船只舷側的艙室。
〈方〉耳背。
1.舊式戲臺兩旁可設坐位的地方。臺前正廳﹐舊稱池子﹐故稱旁座為"耳池"。
(~兒)耳郭的一部分,在耳輪的下面。(圖見〖耳朵〗)
1.耳垂。
1.方言。即耳垂。
1.聽覺靈敏。語本《莊子.徐無鬼》"故目之于明也殆﹐耳之于聰也殆﹐心之于殉也殆。"
2.耳鳴病。
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頭腦清楚,眼光敏銳。
1.婦女的耳飾。
2.卷耳﹑蒼耳子的別名。
聽覺器官。人和哺乳動物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內耳除管聽覺外,還管身體的平衡。
〈方〉中耳炎。
1.方言。聽來的消息。
形容沒有主見,容易輕信別人的話她~,聽人家一說就信以為真了。
①外耳門的通稱。②為了戴耳環等裝飾品,在耳垂上扎的孔。
1.眾盛貌。
2.《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于是罰琰為徒隸。"后因以"耳耳"表示有所不足之辭﹐猶言罷了罷了。
3.挺拔貌。
1.指耳飾。
跟正房相連的兩側的小屋,也指廂房兩旁的小屋。
聽到美好的音樂、戲曲、曲藝等的福分大飽~。
①耳朵的根部。②耳朵~清凈?!舱f耳根子。
1.傳說古之善歌者。
1.見"瓠"。
1.大貌﹐空廓貌。
2.潦倒失意貌。猶落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