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跡水"。
2.腳印中的水。形容水小。
1.本為唐教坊曲名◇為詞牌名。因前蜀毛文錫詞中有"河橋柳,占芳春,映水含煙拂露"句而得名。雙調。四十五字。前段五句,三平韻;后段四句,兩仄韻,兩平韻。
1.湖名。宋時在陳州城北。因沿湖多柳,故稱。
1.舊時稱妓院。
1.白色裙子。
1.形容垂柳的枝條。
1.春秋柳下惠的省稱。
1.形容暮色中花柳的朦朧情景。
1.指榆柳之火。上古炊爨先要鉆木取火。唐宋時風俗,皇帝于清明節取榆柳之火賜給近臣姻戚。
1.柳下惠的別稱。
1.指唐柳宗元書法的新的樣式。
1.指柳葉。因其形如面頰,故稱。
1.以杞柳枝條加工編制成的杯盞。梘,同"杯",杯盤之屬的總稱。
1.蒲柳制的箭桿。
1.我國新人化石。1958年在廣西柳江通天巖洞穴中發現,故名。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晩期。所發現的化石有一完整頭骨及部分體骨和肢骨。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特征。
1.形容女子嬌嬈嫵媚。
1.柳樹分泌的汁液,可入藥。
1.指妓館集中之處。
1.同"柳巷花街"。
1.柳條迎風招展,如旌旗,因以為稱。
1.柳蔭小徑。
散文篇名。明代張岱作。柳敬亭面貌奇丑,性格豪爽,說書技藝高超。文中對此作了細致傳神的描寫,文筆簡潔活潑,是明末小品文中的佳作。
1.《孟子.告子上》"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桊乎?"后因以"柳桊"泛指用柳條編成的杯﹑盂之類的容器。
1.木耳的一種。
1.元代向御河邊種柳者征收的苛稅。
1.對南朝梁柳惲的美稱。
1.形容柳枝隨風擺動的起伏之狀。
2.唐王維輞川別墅中的勝景之一。
1.杭州西湖十景之一。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后因以"柳老悲桓"謂人老感嘆華年易逝。
1.猶柳頰。
1.柳樹林。
2.古地名。在今北京市通縣南。原為元代皇帝游畋之地,建有行宮。1358年毛貴領導的紅巾軍進迫大都,與劉哈喇不花率領的元軍大戰于此。
3.古地名。在今山東省臨清縣南。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宋景詩領導的黑旗軍曾在此打敗地主武裝柳林團。
1.壓驚。
1.柳條編制的笆斗之類的盛物器具。
1.古代雜劇中壞人的通用名。
1.猶青樓。
1.顏色名。
1.形容春天的美麗景色。
1.形容美麗的春景。
1.明末清初著名說書藝人柳敬亭的綽號。
指女子細長秀美的眉毛~杏眼ㄧ~倒豎(形容女子發怒時聳眉的樣子)。也叫柳葉眉。
1.見"柳眉踢豎"。
1.形容女子發怒時聳眉之狀。踢豎,橫豎。
1.形容女子細長的眉和明亮的眼。
1.謂幽靜儉樸的住宅。
1.見"柳綿"。
1.植柳之路。
2.舊指妓院。
1.同"柳巷花街"。
1.同"柳巷花街"。
1.同"柳巷花街"。
1.方言。高蹺。
1.謂花柳榮茂,春意正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