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圍束使緊固。
一種擋風的外衣。
1.微風吹拂水面形成的波紋。
2.借指竹席。
1.風度,儀容。
1.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司風之神。
1.謂風尚發生變化。
2.風移動,風吹。
1.同"風移俗易"。
1.同"風移俗易"。
1.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1.猶風操。
2.猶情誼。
3.風度儀態。
4.指詩文的風格義理。
1.指恣意﹑任意或自由廣泛地發表議論﹑評論。
1.風操;節操。
2.情誼。
3.指文章的風格義理。
1.因發情而走失。
2.謂灑脫奔放。
1.北周庾信《禹渡江贊》"三江初鑿,九谷新成,風飛鹢涌,水起龍警。"古代常畫鹢像于船首,故以"風鹢"指乘風而駛的船。
1.風聲。
2.音訊。
1.指微風發出的聲音。
1.猶言群居淫亂。
2.中醫學謂外感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3.指由此致病因素而得的病。
1.隨風晃動的物影。
2.指似是而非,不足為據的跡象。
1.形容迅速地一擁而前。
1.諷誦吟詠。
1.風教德化。
2.指人的風采品格。
1.指窗子。
1.魚名。
2.食品名。風干的魚。
1.《論語.先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何晏集解引包咸曰"浴乎沂水之上﹐風涼于舞雩之下﹐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后即借"風雩"表示不愿仕宦之志。
1.風度氣派。
1.矢羽。
①風和雨~無阻ㄧ~大作。②比喻艱難困苦經~,見世面。
1.測空氣壓力以預知風雨的儀器。又名晴雨表﹑晴雨計或氣壓計。
2.比喻賴以觀察形勢發展變化的事物。
1.語出《詩.鄭風.風雨序》"《風雨》,思君子也。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比喻處于惡劣環境中不變其節操。
1.風刮不進,雨水透不過。形容封閉或包圍得十分緊密。
1.指室內運動場。
1.即風燈。
1.唐韋應物《示全真元常》詩"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后因以"風雨對床"指兄弟或親友久別重逢,共處一室傾心交談的歡樂之情。
1.見"風雨晦暝"。
1.謂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猶如黑夜。
1.大風暴雨一齊襲來。形容天氣十分惡劣。
1.同"風雨對床"。
1.見"風雨飄搖"。
1.受風雨吹打而飄失零落。
形容形勢很不穩定。
1.見"風雨飄搖"。
1.風雨交加,凄涼清冷。
侗族獨有的橋。流行于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1.《詩.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后用"風雨如晦"比喻于惡劣環境中而不改變氣節操守。
2.比喻社會黑暗混亂。
1.形容風雨極大。盤,大石頭。
2.比喻黑暗勢力壓迫沉重。
1.《書.洪范》"曰肅,時雨若……曰圣,時風若。"孔傳"君行敬,則時雨順之。"后以"風雨時若"指風調雨順。
比喻共同度過困難。
1.刮風下雨也阻擋不住。泛指不管發生什么情況,均按原定計劃照常進行。
1.風雨交加,景象冷落。
1.即風衣。
1.謂風發出聲音,如人說話。
2.虛浮不實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