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第宅。
1.見"那著"。
1.見"那摩溫"。
1.方言。怎么樣。
1.騰挪踩踏。
1.猶那邊。
1.那個時候。
1.挪移通融。
1.那邊。
1.美少年。
1.猶那答。
1.猶那答。
1.宋元俗語∥處;哪里。
1.猶言何處。
1.何處;哪里。
1.哪里。表示反詰。
2.哪里∥處。
1.亦作"那些個"。
2.哪里是;說不上。
1.移步向前。
1.猶何必。
1.怎么允許。
1.見"那顏"。
1.豈知;豈料。
1.亦作"那衍"。亦作"那延"。
2.蒙古語noyan的音譯。義為官吏,王公,長官◇為貴族的通稱。
1.見"那顏"。
1.代詞。指示程度﹑方式﹑性狀等。
1.挪借移用。
2.轉移;移動。
1.挪用。把原定用于某方面的錢物移作他用。
1.亦作"那昝"。亦作"那咱"。
2.猶那時候。
1.猶言那時候。
1.見"那咱"。
1.猶言哪時候。
1.見"那攢"。
1.挪移,騰挪。
1.猶言那時候。
1.亦作"那叱"。
2.佛教護法神名。梵文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的音譯,那咤俱伐羅的省稱。相傳為毗沙門天王(多聞天王)之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哪咤即由此演化而來。
1.調撥;抽調。
1.指過去的某個時間。
1.亦作"那末著"。
2.指示行動或方式;代替某種動作或情況。
1.移動步子。
1.低頭拜見。納,用同"捺"。
1.見"納缽"。
1.古代婚禮六禮之一。納吉之后,擇日具書,送聘禮至女家,女家受物復書,婚姻乃定。亦稱文定,俗稱過定。
1.古代帝王賜給有殊勛的諸侯或大臣的"九錫"之一。鑿殿基為登升的陛級,納之于檐下,不使尊者露而升,故名。《韓詩外傳》卷八"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五錫納陛。"《漢書.王莽傳上》"朱戶﹑納陛。"顏師古注引孟康曰"納,內也,謂鑿殿基際為陛,不使露也。"一說,納陛為致于殿兩階之間,便于上殿。見《文選.潘勖》"是用錫君納陛以登"李周翰注◇代亦以為對大臣的優遇。
1.亦作"納寶"。
2.契丹語譯音。相當于漢語的"行在"。遼﹑金﹑元時國君的行營。
1.粗布名。納,通"衲"。
1.猶留步。
1.謂所食之米。
2.謂接受錢財。
古代定親時男方送聘禮給女方下達納采,用雁。
1.納妾。
1.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partei)的縮寫nazi的音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興起的德國國家社會黨,是以希特勒為首的最反動的法西斯主義政黨。
1.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