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篇名。唐代柳宗元作。封建”指奴隸社會分封國土、建立諸侯國的分封制度。作者分析了這種制度的產生原因、形成過程及其弊病,論述了它終被中央集權的郡縣制所取代的歷史必然性。意在反對唐中期的藩鎮割據,維護唐王朝的統一。措詞嚴謹,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是古代議論文的典范之作。
1.本指帝﹑后等動身◇用于常人,往往帶有客氣或諷刺色彩。
1.指莊稼生長茂盛。
1.見"起奸"。
1.扛上重物后起立;上肩。
1.體表因常承受重壓或摩擦而生成硬皮。
2.比喻聽得膩煩﹑討厭。
1.戰國時秦國著名將領白起和王剪的并稱。
1.猶著想。表示為達到某種目的或出于某種原因。
2.產生芥蒂﹑意見。
1.建造;建筑。
2.開辦;開設。
1.八股文中的第三段文字,是議論開始的部分。
1.即起面餅。
1.謂奏樂。角,五聲之一。
1.起步;出發。
2.伸腿;抬腿。
3.指搬運貨物。
1.坐轎起行。
1.發酵。
1.謂負有皇命的使節動身起程。
1.詩文的起句和結句﹑開始和結尾。
1.地方政府將錢﹑糧等物解送上級政府。
2.舊時指犯人被押送上路。
3.京劇《女起解》的省稱。
1.從今,從現在開始。
1.起訖;始末。
1.情緒高,勁頭大。
2.用勁;用力。
1.開始念經。指對神佛有所祈求而開始許愿誦經。
2.開始念經。舊俗,指人死后第三天,開始請和尚道士念經,超度亡靈。
1.更加恭敬;產生敬慕之心。
1.謂把棺材從喪家或厝地抬走,出殯入土。
1.職官名。主修《起居注》。隋置,唐宋沿置之。
1.皇帝的言行錄。兩漢時由宮內修撰,魏晉以后設官專修。唐宋時凡朝廷命令赦宥﹑禮樂法度﹑賞罰除授﹑群臣進對﹑祭祀宴享﹑臨幸引見﹑四時氣候﹑戶口增減﹑州縣廢置等事,皆按日記載。元明以后趨于簡單。
2.職官名。負責侍從皇帝﹑記載皇帝的言行。魏晉及南北朝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北魏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監起居注"等官。隋代于內史省設"起居舍人"。唐宋又于門下省設"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元代以給事中兼修《起居注》。明初曾專設起居注。清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講官兼充,稱"日講起居注官"。參閱唐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通典.職官三》﹑《續通典.職官》。
1.一局棋的開始部分。
1.詩歌起首第一句。
2.指出口第一句話。
3.聯詩﹑行令時擬詠首句。
1.征收捐稅。
1.猶起倒。
1.起兵;發兵。
1.打開;開啟。
2.方言。命令別人離開或讓開。
1.亦作"起坑"。
2.起身,起床。
3.指病愈。
1.謂對農田計畝征收錢糧。
1.猶起病。
1.方言。指牲畜發情。
1.占卜方法的一種。古代方士六壬術,有四課式,用占目之干支為推算之本,后因稱求卜為"起課"。其占法,或轉動刻有干支等字樣的兩個木盤(上名天盤,下名地盤),或搖銅錢看正反面,或用手指掐算,然后根據課義附會人事,推斷吉兇。
1.指驢馬起性﹑發情。
1.見"起炕"。
1.最敬重之大禮。先恭立,然后跪下,叩頭;再立起,再跪下,叩頭。
1.起床。
2.借指病愈。
3.起立;站起。
4.奮起;站出來;挺身而出。
5.起身來到。 6.發生;產生。 7.興盛;興起。 8.建造完成。 9.搜取出來;挖出來。 10.從……以來;開始。 11.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后,表示動作或情況開始并且遞進。 1
2.表示比較。 1
3.用在動詞后,表示向上。 1
4.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成或達到目的。
1.發出聲響。
1.撳起波浪。亦喻生事。
1.奏樂。
1.打雷。
2.比喻聲音洪亮。
3.掃雷,排除地雷。
1.動身離開。
1.致力。
1.站起直立;站起來。多用示敬意。
2.豎立。
3.騰躍而起。
4.指涌起。
5.建造;建筑。 6.創建;建立。
1.興辦有益之事。
2.生利;生息。
1.定出體例;創立凡例。元周德清有《作詞起例》。
2.指作出規定。
1.律詩的第一第二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