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時堪輿家以山勢為龍,稱其起伏綿亙的姿態為龍脈。來龍,指龍脈的來源。
2.泛指事物的來源。
1.主管佛寺事務的僧人。東漢時立白馬寺,有知事之名,東晉以后始稱寺主。
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稱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為名。
1.唐沈亞之《湘中怨解》載,垂拱中,駕在上陽宮。太學進士鄭生晨發銅駝里,乘曉月渡洛橋,遇艷女,自言養于兄,因嫂惡,欲投水。生載歸,與之同居,號曰汜人。汜人能誦善吟,其詞艷麗不凡。數年后,汜人自述本系蛟宮之娣,貶謫而從生,今已期滿。遂啼泣離去。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鄭子況為岳陽太守﹐因上巳日攜家登岳陽樓﹐下望鄂渚。鄭追想汜人﹐俄有所見﹐聞汜人歌曰'溯青山兮江之湄﹐泳湖波兮裊緑裾﹐意拳拳兮心莫舒。'"后詩詞中用作鐘情艷女之典。
1.等待合適的時機。
1.偵視;觀察。
2.指觀測。
暗中窺視守候伺覘動靜。
1.等待天明。
2.謂報曉。
3.辰星(水星)的別名。
1.古代的一種風向標。
①探察;守候隱伏伺候,待機而起。②服侍敵人要是查問,你就說是伺候月子的。
1.偵候可乘之機。
1.窺伺。
1.謂察看刻漏,以報告時間。
1.守望,察看。
1.窺測時機。
1.亦作"伺舋"。
2.尋找可乘之機。
1.見"伺釁"。
1.待機策應。
1.謂伺機誣害。
1.助詞,用在名詞﹑代詞或動詞后面,表示跟某種事物或情況相似。
把靜止物體看成是運動物體的錯覺。它的產生依賴于刺激物的強度、時間間隔和空間距離。如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以適當的時間間隔先后出現,便會看到一條直線向另一條直線移動。霓虹燈、電影也是利用了似動現象的原理。
①副詞。表示可能這篇文章似乎在哪見過|他似乎了解內情|似乎要下雨了。②副詞。表示商量的口氣時候不早了,我們似乎該走了|這件公文似乎應該早日辦理。
1.相類;相似;象。
1.形容情投意合,難舍難分。
1.好象。
1.好象。
1.《孟子.盡心下》"孔子曰'惡似而非者。'"后以"似是而非"指事物似真而實假,或似正確而實錯誤『王充《論衡.死偽》"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晉葛洪《抱樸子.對俗》"或難曰神仙方書,似是而非。"
1.如許,如此。
1.繼承;繼續。
1.只當沒有這回事。形容不在乎,不在意。
1.古代酒器。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一般成帶角獸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亦泛指酒器。
1.即兕觥。
1.兕與虎。泛指猛獸。
2.孔子在陳絕糧,弟子有怨意,因召子路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見《史記.孔子世家》◇用為道衰不遇之典實。
1.兕革制的鎧甲。
2.指士兵。
1.古代以兕角制的酒杯。
1.復姓。北魏有兕先氏。見《魏書.列女傳》。
1.古代行射禮時用來盛計數籌碼的器具。因形似伏兕,故名。
1.即娣姒。古代同夫諸妾互稱。
2.妯娌。
1.古代弟之妻稱兄之妻為姒婦。
1.古代祭祀地神的處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設屋祭祀。
1.家鄉。
2.農家。
1.鄉村里。
1.唐宋應試進士,由州縣薦舉,稱"鄉薦"
1.舊時對鄉民的蔑稱。
1.鄉試告捷。
1.謂向上進取。鄉,通"向"。
1.指鄉試中式的人。明清稱舉人。
①故鄉;家鄉白發還鄉井|帶一把鄉井的泥土。②同鄉的人鄉井相聚暢飲。
1.同鄉故舊。
1.在鄉村居住。
1.由鄉里鹽人才。
2.鄉貢﹑鄉試中式。
1.古代鹽人才的一種方式。從鄉里中考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