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戰國策.秦策四》"智伯出行水,韓康子御,魏桓子驂乘……魏桓子肘韓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躡其踵,肘﹑足接于車上,而智氏分矣!"后以"被肘"形容受到牽掣或暗示。
1.猶明察。
1.跟平常一樣,沒有變動。
1.亦作"照鈔"。
2.照樣抄錄;完全沿襲。
1.見"照抄"。
1.照耀車輛。
1.透明晶瑩。
2.猶照亮。謂使光明透過黑暗而遍照。
1.見"照乘珠"。
1.五代時始置的凌遲極刑。即割肉離骨,斷肢體,然后割斷咽喉。俗稱剮刑。
2.比喻極大的痛苦。
1.物體破裂聲。
1.象聲詞。鳥鳴聲。
2.象聲詞。琴聲。
3.象聲詞。棋子聲。
4.象聲詞。爆竹聲。
5.象聲詞。骨節聲。 6.象聲詞。笑聲。
1.指凌遲處死。
1.陡削高聳的樣子。
1.《莊子.外物》"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后因以"轍鮒"比喻處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
1.軌道。
1.同"轍鮒"。
1.亦作"轍辳"。
2.喻周游各地。
1.亦作"轍跡"。
2.車子行駛的痕跡。
3.痕跡。
4.猶途徑。
1.雜曲﹑戲曲﹑歌詞所押的韻。
1.見"轍亂旗靡"。
1.見"轍環"。
1.車子行駛的痕跡。
1.折疊。
1.謂用衣裾撣拂,以示恭敬。語出《后漢書.趙岐傳》"岐常鄙之,不與融相見"李賢注引晉摯虞《三輔決錄注》"﹝趙岐﹞與其友書曰'馬季長雖有名當世,而不持士節,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襵其門也。'"
1.霹靂。
1.見"者莫"。
1.這般。
1.這邊。
1.蒙古語"箭"的音譯。
1.用在句中停頓處﹐表示假設的讓步。多見于元曲。
1.這番;這次。
1.這個。
1.這回。
1.這里。
1.猶言這個流派。《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章炳麟《新方言.釋詞》"《說文》'者,別事詞也。'《漢書.藝文志》曰'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者訓為此。"后用以稱某一品類的人。
1.見"者莫"。
1.見"者莫"。
1.亦作"者"。亦作"者磨"。亦作"者末"。
2.猶盡管;即使。
3.不論。
4.猶什么。
5.或者。
1.掩飾;隱瞞。
1.指講話或寫文章咬文嚼字‖諷刺意。者﹑也﹑之﹑乎都是古漢語里常用的虛詞。
1.應諾聲。猶諾諾。
1.和和氣氣﹑唯唯諾諾的樣子。
1.皇帝批答公文﹑處理政事的赤色長桌。
1.暗紅色。
1.指赭白馬。
1.毛色赤白相間的駿馬。
1.相傳為神農氏用以檢驗百草性味的赤色鞭子。
2.古代用為驅邪之物。
1.紅褐色。
1.即赭衣。
1.面紅流汗。
2.指駿馬的汗水。
3.借指駿馬。
1.栗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