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煩躁"。
1.怨恨之聲。
2.凄怨之聲。
到處都是怨恨的聲音。形容不滿的人很多國民黨的腐敗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1.見"怨歌行"。
1.謂抱怨遷居,懷念故土。
2.怨恨悲傷。
1.怨恨嘆息;悲嘆。
1.猶怨惡。
1.詞牌名。即《浣溪沙》。雙調,四十二字。
1.謂怨恨天地。
2.多指埋怨不休。
1.亦作"怨恫"。
2.怨恨,哀痛。
1.詞牌名。又名"憶王孫"。雙調,五十三字。參閱清萬樹《詞律》卷六注。參見"憶王孫"。
1.冤枉。
1.怨恨;心懷不滿。
1.悲怨惋惜。
1.嫌隙。
1.怨恨不滿;嫌隙。
1.哀傷嗚咽。
1.埋怨的話。
1.怨恨抑郁。
埋怨責怪樂天知命,無怨尤焉。
1.懷怨郁悒。
1.哀怨貌。
1.哀傷焦急貌。
1.埋怨責怪。
1.指為人所怨恨的壞人。
1.怨恨憎惡。
1.亦作"怨訾"。
2.怨恨嗟嘆。
1.見"怨咨"。
1.見"怨咨"。
1.怨恨詛咒。
1.方言。房屋前后的平地。
1.官署中的共事者。
1.唐代御史﹑拾遺的別稱。
2.唐時亦稱翰林院學士承旨為院長。
3.即山長。舊時書院的主講﹑主持者。清乾隆時改稱院長。參閱清梁章巨《稱謂錄.書院掌教》。
4.宋元時對地方獄吏的尊稱。
5.舊時小說中對仆從的稱呼。 6.以院命名的某些機關﹑學校﹐其首長稱院長。
1.古代征收鹽稅的場所。
1.院主。
2.舊時小說戲曲中對仆人的敬稱。
1.指宋代"翰林圖畫院"中宮廷畫家的作品。它們在形式上工整﹑細致﹐但往往缺乏生氣。
1.獄卒。
1.即縣君。本為對有封號的婦女的稱呼◇來一般富戶的妻子也稱"院君"。
1.即院試。
1.古代中央某些官署的屬官。
庭院;宅院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
1.古代中央某些官署的屬官。
1.見"院墻"。
1.寺院住持。
1.元時習稱掌管茶事的人為"院使"。
2.古代光祿寺中掌供玉食及燕享之事的長官為院使﹐正三品。
3.清代統轄太醫院事務的人稱院使。
1.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考試。曾經府試錄取的士子可參加院試。因學政稱提督學院﹐故由學政主持的考試﹐亦名院試﹐又以舊制稱提學道﹐故亦沿稱道考。錄取者即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曰入學﹐受教官的月課與考校。
1.妓女。
1.舊時對上司的尊稱。
1.院落。
1.書法流派之一。唐貞元中翰林學士吳通微工行草﹐體近隸﹐院中胥徒仿效其書﹐大行于世﹐稱為"院體"。
2.繪畫流派之一。
3.歌妓之玉體。
簡稱院體”或院畫”。本指南宋翰林圖畫院中宮廷畫家的繪畫,后也指后世宮廷畫家的繪畫,甚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仿南宋畫院風格的繪畫。大都工整細致,講求格局法度,帶有貴族化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