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只有一個音節(jié)的詞。如山﹑水﹑花﹑草﹑人等。
1.表明心志。
1.清明的法制。
1.修明政事。
2.日本天皇睦仁的年號(公元1868-1912年)。
日本從封建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改革運動。19世紀中期,由于外國勢力的入侵,日本封建統(tǒng)治出現(xiàn)危機。西南各藩下級武士發(fā)動擁護天皇、驅逐洋人的尊王攘夷”運動,不久發(fā)展成為要求推翻江戶幕府的倒幕”運動。1867年倒幕派以天皇名義迫使將軍交權,建立新政府。1868年幕府制度被推翻后,天皇改年號為明治。此后,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廢除封建制度,發(fā)展經濟,建立新軍,并于1889年頒布《明治憲法》,使日本逐步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明信,誠信。
通達事理,有遠見明智的選擇。
1.明燭中天。極言首飾之閃爍光華。
2.通曉星象歷法。中,指中星。
1.光澤晶瑩的珍珠。
2.比喻忠良的人。
3.比喻可寶貴的事物。
4.道教謂眼睛。
比喻有才能的人沒得到好的使用,或珍貴之物落到不識貨的人手里可惜你懷才不遇,只落得明珠暗投|那是一只宋瓷花瓶,這一班蠢物如何識得,真是明珠暗投。
1.比喻得不償失或使用不當。語出漢揚雄《太玄.唐》"明珠彈于飛肉,其得不復。測曰明珠彈肉,費不當也。"范望注"飛肉,禽鳥也。"南朝梁元帝《金樓子.立言下》"黃金滿笥﹐不以投j;明珠徑寸﹐豈勞彈雀。"
1.見"明珠暗投"。
1.古時祭祀用的燭。
2.明亮的燭。
3.明亮地照耀。
4.引申為明察。
1.賢明的君主。
1.清亮婉轉。
1.亦作"明紁"。
2.明麗的妝飾。
1.明確的準則﹑規(guī)矩。
1.祭祀用的清酒。
1.鮮明顯著。
2.宣揚。
3.明白著錄。
1.明艷的姿態(tài)。
1.唐代官府手工業(yè)中出資雇用的有精湛技藝的工匠。其中尤為特殊的,又稱巧兒匠。
1.亦稱"明齯"。亦稱"明齊"。
2.古代祭祀所用的谷物。
1.松明。
1.唐代科舉取士的科目名稱。主要考試關于書學的知識。參見"明法"。
1.發(fā)出悲哀的鳴叫聲。
1.大聲鳴叫。
1.猶悲鳴。
1.謂古代帝王出行時扈從喝道開路。
1.謂在壁根鳴叫。
1.敲擊鞞鼓。
1.謂揮鞭。揮鞭策馬,動則有聲,故稱。
2.指揮鞭打人。
3.古代皇帝儀仗中的一種,鞭形,揮動發(fā)出響聲,使人肅靜,故又稱靜鞭。
1.謂在風中鳴響。
1.猶言葉落歸根。
1.木制的馬。
2."木牛流馬"的省稱。
3.指加馬鞍的獨輪車。
4.冰上滑行的工具。
5.建筑工地上用的木架子,形似高腳長凳。 6.體操運動器械。有兩種背上安雙環(huán)的叫鞍馬,沒有環(huán)的叫跳馬。 7.兒童游戲器械,形狀象馬,可以坐在上面前后搖動。
即特洛伊木馬”。希臘神話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得愛神阿佛洛狄忒之助,誘走斯巴達王后海倫,因而引起特洛伊戰(zhàn)爭。戰(zhàn)爭的第十年,希臘英雄奧德修斯獻計,將一批精兵埋伏在城外的一匹大木馬腹內,佯作退兵。特洛伊人以為敵兵已撤,將木馬移入城內。夜間伏兵跳出,打開城門,希臘兵一涌而入攻下特洛伊城。
1.木制馬桶。
2.軍中防御用具。上面一橫木,下置三足(或四足),高三尺,長六尺,縱橫布置營陣之外,以阻敵騎。
1.葉脈。
1.木蓮的別名。
1.古代一種裝有木板作掩護的攻城車。
1.木制的捕鼠器。
1.植物名。懸鉤子的別稱。
1.木魅。
1.舊指老樹變成的妖魅。
1.木制的門。
2.春秋晉國邑名。
3.谷名。在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
1.蟲名。幼蟲初出如白蛆,成蟲形如蠅而較大,夏秋間群飛,吮牛馬血。因寄生于木葉,故稱。
1.枳椇的別名。
2.蜜香的別名。
3.棗子的別名。
1.見"木棉"。
1.木刻藝術的一種。在木的縱剖面上雕刻。參見"木口雕刻"。
1.樹梢。
1.樹梢。
1.《初學記》卷十七引晉孫盛《逸人傳》"丁蘭者,河內人也。少喪考妣,不及供養(yǎng),乃刻木為人,仿髴親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因稱漢代丁蘭所刻其母之木像為"木母"。
2.泛指所刻生母之木像。
3."梅"字可拆為木﹑母二字﹐故以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