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妄語。
1.《淵鑒類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詔乳母陳氏乳養。陳氏攜幼子與公主居禁中約十余年◇以宮禁出外,六載,其子以思公主疾亟。陳氏入宮有憂色,公主詢其故,陰以實對。公主遂托幸祆廟為名,期與子會。公主入廟,子睡沉,公主遂解幼時所弄玉環附之子懷而去,子醒見之,怒氣成火而廟焚也。"元曲中常用此典,比喻愛情受挫折。
日出或日落時出現的赤色云霞。
1.用火射擊。
1.神話中司火之神。
1.指燈火映入水中而呈現出的海市蜃樓般的幻景。
1.佛教語。語出《維摩經.佛道品》"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禪,稀有亦如是。"后因以"火生蓮"喻雖身處煩惱中而能解脫,達到清涼境界。
用艾、草等搓成的繩,燃燒發煙,用來驅除蚊蟲,也可以引火。
1.古官名。掌管火事。
2.以火為名號的百官。
1.貯放火石的袋子。古代作為一種服飾。
1.色紅似火的果實。
1.謂吃熟食。
2.指煮熟的食物,人間煙火食。
3.舉火煮飯。
4.伙食,日常飯食。
1.即火箭。
1.失火事故。
火燃燒的情勢~已得到控制。
1.猶流火。指舊歷七月。
1.用火燒熟或燒熱。
2.火已燒旺。
1.傳說中的異鼠。其毛可織火浣布。
2.古代一種鼠形武器,利用火藥發揮殺傷力。
1.即火浣布。
1.道教的一種制火之術。能處火中而不被火傷。
1.形容開滿紅花的樹。
2.指用竿架裝飾的焰火。
3.比喻繁盛的燈火。
4.紅珊瑚的別名。
1.見"火樹銀花"。
1.指漢王朝統治的歷數。因漢以火德王,故稱。
1.指趙宋。相傳趙宋以火德王,故稱。
1.猶宿火。隔夜的火。
1.引火之物。
2.古有鉆燧改火之俗。因季節變換改用不同的燧木以取火。
1.發生火災的地方。
1.塔形的炭堆。呂梁山一帶風俗,大年除夕在當院把炭塊壘積成塔狀,供年初一拂曉時點燃。
1.盛火取暖的腳爐。
〈方〉室內地上挖成的小坑,四周壘磚石,中間生火取暖。
1.火的性質。
1.夏天。五行火主夏,故稱。
1.以火焚燒草木而田獵。
2.火耕之田。
1.古代一種火器。
1.一種桶狀爆炸物。
1.吹火用具。
發怒的時候他正在~,等他消消氣再跟他細說。
1.即火頭軍。
1.煙囪。
1.佛教語。地獄的別稱。
1.謂五行中之火德旺盛。
彈道縱橫交織的密集火力。也叫火力網。
1.南方屬火,因以"火維"指南方。亦特指五岳中的南岳衡山。
1.五行中火行的方位。古以五行與五方相配,火為南方。
1.指苦味。
1.周武王伐紂前二年曾東觀兵于盟津。相傳其渡河后,"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事見《史記.周本紀》◇因以"火烏"代指周朝的國祚。
1.泛指隊伍。古代兵制,五人為伍,十人為火。
1.放煙火的游藝。
1.一種玩火的雜技。
1.中草藥豨薟的別名。
1.即瑣羅亞斯德教。該教最初流行于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南北朝時傳入我國后稱"火祆教"或"火祆",以火為善和光明的代表,以禮拜"圣火"為主要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