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揭諦"。
2.佛教語。護法神之一。
1.語出《詩.大雅.棫樸》﹕"倬彼云漢﹐為章于天。"鄭玄箋﹕"云漢之在天﹐其為文章﹐譬猶天子為法度于天下。"后用"云章"指帝王的文章。
2.指文彩蜚然的文章。
3.彩云。
4.道教的典籍。
1.云片。
1.輕柔飄灑似云霧的帷帳。
2.指蔽天的云。
1.見"云爾"。
1.女子濃黑的頭發(fā)。
2.泛指頭發(fā)。
1.亦作"云帆"。
2.白色的船帆。
3.借指船。
1.亦作"云旛"。
2.飾有云形圖案的旗幟。
3.出殯時用的靈幡。
1.見"云幡"。
1.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后以"云翻雨覆"比喻人情世態(tài)反復無常。
僧道、隱士的居所疊石構云房|春夢閉云房|云房空見有仙經。
1.白色的脂肪。喻指白紙。
1.繪有云彩圖案的船。
1.云陣飛行。
2.指雨云興起。
3.在云中飛行。高飛。
4.比喻快速行進。
5.比喻才情奔放。 6.漢高祖《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因用"云飛"謂奮發(fā)有為。 7.比喻遠走高飛。 8.飄揚貌。 9.道教語。謂升天成仙。
1.比喻消失。
2.比喻懸殊極大。
1.比喻消逝。
1.比喻原先的事物不復存在。
1.翻騰貌。
2.比喻喧騰。
1.指白雪。
2.指竹子上的白色粉末。
3.云母粉。
1.借指自然風光。
1.亦作"云峰"。
2.高聳入云的山峰。
3.狀如山峰的云。
4.山名。在今山東省黃縣。
1.鳳凰。
1.晉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兮﹐云膚合而仰浮。"謂云氣逐漸集合◇以"云膚"指云氣。
1.如云之飄散。形容短暫易逝。
2.比喻盛多。
3.喻仕進。
1.云彩顯示的符瑞。
1.如云奔赴。形容眾人奮力前往。
1.狀如車蓋的云。
2.有云紋彩繪的頂蓋。
1.猶云端﹐云頭。
在山西省大同市西北武周山南麓。始建于北魏,現存洞窟五十三個,東西綿延長1千米,有大小佛像五萬一千余尊,最大的三世佛高達17米。與敦煌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猶云叢。
2.華美的梁柱。喻組成文章的華詞麗句。
1.猶云海﹐云天。
2.唐代廬山僧名。
1.道家語。指雨露。
2.指茶。
1.有云形圖飾﹐懸在高處的大鼓。
1.《樂府詩集.雜歌謠辭一.卿云歌》宋郭茂倩題解﹕"《尚書大傳》曰﹕'舜將禪禹﹐于時俊乿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后因用"云歌"指帝王祭祀﹑慶典時的頌歌。
2.響遏行云之歌。
3.指高歌。
1.閣名。秦二世胡亥建。
2.泛指高聳入云的樓閣。
3.狀如樓閣的云層。
4.指云臺。圖畫功臣名將之像以示紀功的樓閣。
1.深山云起之處。
2.山石。
3.道院僧寺。為云游僧道歇腳之處﹐故稱。
1.亦作"云亙"。
2.云氣繚繞。
1.巍峨的皇宮。
2.道者的居室。
1.有云狀花紋的酒杯。借指酒。
1.雕飾云狀花紋的斗栱。
1.見"云構"。
1.云霧所籠罩的山谷。
2.山名。在福建省建陽縣西北七十里﹐接武夷山市界﹐朱熹曾筑廬讀書于此。
1.指石。
1.云霧所籠罩的關隘。
1.宮殿門前兩邊所建高臺上的樓觀。因其高聳﹐故稱。
2.泛指高聳的樓臺。
3.指道院。
1.相傳黃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紀事﹐以云名官。
①高帽子云冠高峨峨。②隱士、僧道的帽子道服裁棕葉,云冠剪鹿皮。
1.高聳入云的館舍。亦為館名。
1.有云狀紋飾的管樂器。
1.云層罅縫中漏出的日光。
2.指美女頭發(fā)的光澤。
3.云母的一種。
4.漢宮殿名。
1.乘云歸去。謂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