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兵車;戰車。
1.樂器名。奏樂開始時擊柷,終止時敲敔。一說二者同用以和樂,不分終始。
1.猶禱告。
1.見"祝版"。
1.亦作"祝板"。
2.書寫祝文的木版﹑紙版等,祭祀時所用。
1.為人祝福,以報恩德。
1.祭祀時用作祭品的玉帛。
1.祝用幣,史用辭。指古代帝王祈求免災的祭祀典禮。
1.祝告神靈,以求庇佑。
1.掌宗廟祭祀之官。
1.謂祝而得益不能勝過詛而受損。
1.《書.洛誥》"王命作冊,逸祝冊。"孔穎達疏"王命有司作策書,乃使史官名逸者祝讀此策。"后因稱帝王祭祀用的文書為"祝冊"。
1.謂削除。祝,通"斸"。
1.祭祀時祝禱之語或文辭。
2.喜慶活動中祝頌的言詞。
1.祭祀鬼神的祠廟。
1.向神靈謝過祈福。
2.禱告鬼神的文辭。
3.致棕之詞。亦指棕詞。
1.祝告神明以祈福消災。
2.猶祝愿。表示內心希望。
1.祈求免受盜賊之害。
1.古代祈免盜患的一種方術。
1.慶祝的典禮。
1.鳥名。
1.祭祀時宣讀(祝辭)。
1.斷發。指中原以外地區少數民族的習俗和裝束。
2.削發出家為僧尼。
1.謂削發出家為僧尼。
1.削短頭發,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1.求告神靈降福除災。
①除夕祭祀天地,請求賜福。也泛指祈神賜福或祝人平安幸福晚上祝福,全家都要參加|為你祝福。②短篇小說。魯迅作。1924年發表。祥林嫂經歷兩次喪夫、兒子慘死等一連串災禍的襲擊,并以所謂命不好而遭到周圍人們的鄙視,精神木然,最后被幫傭的東家趕出,淪為乞丐,凍斃于街頭。作品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禮教對勞動婦女的迫害,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1.囑咐。祝,用同"囑"。
1.謂禱告于神靈。
1.古代帝王接養三老﹑五更,以示仁惠。當進餐時,使人在前后祝禱他們不要哽噎。
1.見"祝鯁祝饐"。
1.見"祝鯁祝饐"。
1.同"祝哽祝噎"。
1.《史記.滑稽列傳》"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赍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絶。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甌窶滿篝,污邪滿車,五谷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后因以"祝篝車"喻代價甚微而所求者甚巨。
1.祭祀時致祝禱之辭和傳達神言的執事人。
2.祭祀時祝禱和所傳達的言辭。
3.祝福;祭祀。
4.棕壽辰。多用于皇室貴族等。
1.古代掌管祭祀祝禱等事宜之官。
1.祝詞中勸勉的話。
1.即祝融。
1.舊時對猶太教堂的稱呼。祝虎djuhud的音譯,阿拉伯和波斯語中對猶太人之稱。
1.祝融﹑回祿的并稱。皆為火神。亦作為火災的代稱。
1.發出"祝祝"聲呼雞。
1.即祝雞翁。
1.傳說中古代善養雞者。
1.祭祀的簿籍。
1.司祭禮的人進行祭饗。
2.祭祀時向神禱告。
1.琴曲《小胡笳十九拍》,有末拍契聲者,稱為《祝家聲》。
1.慶祝勝利。
1.鳥名。即鵓鴣。
1.敬酒表示祝福。
1.男巫。
1.祭奠﹑禱告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