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為古代官吏開道引駕的騎卒。
1.佛教的宗旨。
1.謂解決疑難問題。
1.佛教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是古印度釋迦族人,簡稱為"釋種"◇亦泛指佛教信徒。
2.即塞種。古族名。公元前第二世紀(jì)以前分布于今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一帶,前第二世紀(jì)前期因大月氏人西遷,侵入其地,一部分南下征服羪賓等地,一部分留居故地者后與新侵入的烏孫人混合。
1.僧徒的通稱。取釋迦弟子之意。
1.指佛教。
1.赦免罪行。
1.嗜欲;愛好。
1.北齊劉晝《新論.言菀》"文王嗜膽,曾晰嗜棗。膽苦棗酸,與眾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好古。
1.喜好,特殊的愛好。
2.今多以指不良的愛好。
1.《國語.楚語上》"屈到嗜芰。"韋昭注"芰,菱(菱)也。"《韓非子.難四》"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葅,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后用以喻指愛好不值得的東西。
1.《宋書.劉邕傳》"邕所至嗜食瘡痂,以為味似鰒魚。嘗詣孟靈休,靈休先患灸瘡,瘡痂落床上,因取食之。靈休大驚。答曰'性之所嗜。'"后因稱怪僻的嗜好為"嗜痂"。
1.謂熱衷于仕進(jìn)。
1.貪求私利;貪圖錢財(cái)。
1.喜好殺戮。
1.好尚。
1.愛好讀書;喜愛書籍。
2.喜愛書法和書法作品。
1.賞玩所嗜好的珍品。
2.指因喜好而賞玩。
1.謂猛獸貪于血食,后亦用以形容人兇殘成性。
1.亦作"嗜欲"。
2.嗜好與欲望。多指貪圖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
3.特指情欲。
1.喜好。
1.《孟子.盡心下》"曾晰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北齊劉晝《新論.言菀》"文王嗜膽,曾晰嗜棗。膽苦棗酸,與眾異也。"后用以指特殊的嗜好。
1.宋顧文薦《負(fù)暄雜錄.性嗜》"﹝唐﹞長慶末,權(quán)長孺流滯廣陵……有從事蔣傳,知長孺有嗜人爪之癖,乃于健步及諸傭保處,得爪甚多,洗濯未清,以紙裹候。長孺酒酣,進(jìn)曰'侍御史遠(yuǎn)行,有少嘉味獻(xiàn)進(jìn)。'遂以所裹人爪奉上。長孺視之欣然,如獲千金,饞涎流吻,連撮啖之。"后謂怪僻的嗜好為"嗜爪"。
1.疾視貌。
1.以蓍草占卜休咎之術(shù)。
1.筮卜廟地的吉兇。
1.謂筮占所言理短﹐龜卜所言理長。
1.猶筮卜。
1.即《易經(jīng)》中陽卦名"噬嗑"﹐離上震下。象征市集聚合天下貨物以交易。
1.謂卜問而吉。
1.以筮卜決定。
1.古官名。掌卜筮的人;司占卦的人。
1.行卜筮禮儀之當(dāng)日。
1.筮人。
1.卜筮者。
1.古人將出做官﹐卜問吉兇。
2.指初出做官。
1.筮卜而計(jì)算其吉兇。
1.卜問。
1.行筮之席。
1.謂卜筮而獲應(yīng)驗(yàn)者。
1.筮卜而建造。
1.擇地而筮卜其可否。
1.埋葬時(shí)﹐筮卜墳?zāi)刮恢玫倪m當(dāng)與否。
1.潛伏在蓍叢下的龜。
2.指占卜用的蓍草和龜甲。
1.指決心臣服的表章。
1.立誓不與仇敵共生存于人世間。形容雙方仇恨很深。
1.立誓以之為懲戒。
1.亦作"誓辭"。
2.誓言。
3.古代約束告戒將士的言辭。
1.見"誓詞"。
1.《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后以"誓帶"指功臣爵祿﹐世代永傳。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gè)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