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并馬。
1.俗稱蠟燭燃點時,受熱而溶化成的液態的蠟。
1.光照遠方。
2.比喻澤及遠方。
1.見"燭照"。
1.以燭光照明,用數計算。比喻預料事情正確無誤。
1.帝王儀仗隊中的燈具,亦指執掌燈具的人。
散文篇名。載《左傳·僖公三十年》,篇題后人所加。秦、晉聯合包圍鄭國,鄭人燭之武臨危受命,赴軍中說服秦穆公退兵,晉也隨之退兵,鄭轉危為安。文中記錄的燭之武說詞,層次分明,分析透徹,語氣委婉,有很強的說服力。
1.明察洞悉。
1.竹名。可代燭用,故名。又名丞相竹。
1.形容月光明亮。
1.地下室。
1.物在穴中欲出貌。
1.舊時謂官員被免職斥逐。
1.追擊敗兵。
2.逃跑。
1.追逐逃跑者。
2.追逐奔跑。
1.乘便,順便。
2.舊謂公職人員犯有過失削為平民。
3.指驅逐,驅趕。
1.驅逐擯棄。
1.猶追捕。
1.隨著步履。
2.一步一步地。
1.猶每天。
1.被朝廷放逐的官吏。
1.清代官吏處分的一種處理方式。官吏有過被斥責驅逐回籍不予使用。
1.謂喜愛臭味。
2.比喻嗜好怪僻。
1.見"逐臭之夫"。
1.典出《呂氏春秋.遇合》"人有大臭者,其親戚兄弟妻妾知識無能與居者,自苦而居海上。上人有說其臭者,晝夜隨之而弗能去。"后以"逐臭之夫"喻嗜好怪僻的人。
1.一切求靜止者。即所有向水中照影的人。
1.眾人的意愿。
大家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就能像堅固的城墻一樣不可摧毀。比喻大家團結一致,就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去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四海歸仁,眾志成城,天下治理。
1.各種文體。
1.群治;不是一人專制的治國方式。
1.比喻眾讒人。
1.眾多有才智的人。
1.眾人之中。
1.猶人人。
1.許多;各種。
2.指許多事情或事端。
1.見"眾著"。
1.猶言眾口一辭。
1.亦作"眾箸"。
2.眾所周知。
1.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
1.一般兵士。
1.諸作品;諸作家。
1.指所有在座的人。
1.即仲家。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名。布依族的舊稱。
1.布依族的舊稱。
1.沖淡。謂平和淡薄。衶,通"沖"。
1.指重霄,天的高處。
2.濃霧。
1.偏愛;厚愛。
1.幽深的牢獄。
1.嚴厲追查。
2.指重大的案件。
1.猶再拜。
1.謂書籍重新出版。指書籍從第二版起的各版次。